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7/07/24 | 環境大數據與綠色金融

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刊發《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全文。這份報告由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負責編寫,並在不久前結束的德國漢堡G20峰會上正式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和英格蘭銀行共同主持研究工作。

 

《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聚焦在兩個領域。一是環境風險分析在金融業的應用,二是運用公共環境數據開展金融風險分析和支持決策。報告認為,綠色金融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是金融機構對環境因素可能轉變為金融風險的認識不足,且許多金融機構尚不具備識別環境風險和量化評估其影響的能力,因此報告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

但要開展環境風險分析,數據不可或缺。因此,《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特別討論了公共環境數據(Publically Available Environmental Data,簡稱PAED)的重要性。報告指出,公共環境數據能夠幫助金融機構評估各類環境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其影響,但因為可得性和可用性的問題,此類數據並未被廣泛應用。對此,報告提出四項政策建議:推動環境風險分析和環境成本與收益分析方法的共享、改善公共環境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支持聯合國環境署和經合組織開發公共環境數據指南、各國在國內推動支持金融分析的公共環境數據共享。

過去十年,我做了不少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和諮詢,特別是研究和輔導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亦稱可持續發展報告/ESG報告等),所以獲邀參與G20綠色金融研究課題。我的任務主要是介紹中國運用公共環境數據促進綠色金融方面的實踐、經驗與思考。去年11月和今年1月,我分別到倫敦和法蘭克福參加了兩次技術討論會,如今成果落地,令人欣喜。

雖然都與信息披露有關,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和公共環境數據還是有很大差別。前者披露主體是企業,後者披露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組織(NGO)。以往我主要是聚焦在企業信息披露,通過參與此次G20綠色金融研究,我也開始對公共環境數據有了更多思考,發現這個領域別有洞天。從數據規模上說,公共環境數據比企業披露的環境數據要多得多。環保部門的環境監測數據、氣象部門的天氣數據、水利部門的水文數據,都可以納入公共環境數據的範疇;城市裡每天消耗的電費、水費也可以成為公共環境數據的一部分。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在地上畫一個圓圈,圈內的是企業披露的環境數據,圈外就是公共環境數據。關於圈內,我們研究了不少,關於圈外,還有大量未知要進一步探索。

以往,我們對公共環境數據缺乏足夠認識,以致很多數據都變成“沉睡的財富”。但只要稍加改進,在適當場景下,這些數據就可用來分析企業環境風險和金融機構的環境風險,發揮出價值。隨著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分析等軟硬軟件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共環境數據的想像空間比我們現在想像到的還要大很多。其中,由公共環境數據與大數據技術結合形成的環境大數據是特別值得關注的新事物,對綠色金融發展會有很大促進作用。

今年4月,平安產險在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簡稱綠金委)年會上發布了環境風險地圖,該系統將工廠周邊交通、工廠周邊水體、工廠生態系統等數據整合起來,對企業環境風險進行量化評估,為企業和保險公司減損提供數據支持。這便是將環境大數據運用到綠色金融商業實踐的典型案例。

在民間環保領域,環境大數據的探索起步較早。2006年由馬軍創立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他們的早期工作便是匯集各級環保部門公開的企業環境違規數據、在線監測數據,搭建中國水污染地圖(現稱蔚藍地圖),通過輿論壓力、供應鏈壓力還有資金鍊壓力,促進企業的污染治理和綠色轉型。目前,IPE已經採集了30多萬條環境監管記錄,數億條環境監測數據。

最近,IPE嘗試進一步拓展數據來源,讓公眾也成為環境大數據的來源。蔚藍地圖APP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拍攝天空、水體和自然環境的照片,附上時間、地點和空氣質量的信息,然後分享到蔚藍地圖。這些圖片分享可以是褒揚,也可以是舉報。蔚藍地圖APP會如實記錄並實時分類統計,分類包括“碧水藍天”、“污染曝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通過網民上傳的黑臭水體的舉報和觀察的數量,並在地圖上直觀地標示出來。

如果網民隨手拍的圖像數據足夠多,形成大數據,那麼不僅可以給企業和監管部門形成一定壓力,促進污染治理,也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進行環境風險分析。原理和前述平安產險環境風險地圖是相似的,只是平安產險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採集和提供的數據,蔚藍地圖APP依靠的是網民分享的信息。

 


顯然,現在蔚藍地圖APP上的隨手拍的數據還不夠多,所以還要想辦法發動群眾參與。曾經,有人戲稱網民為“鍵盤俠”和“手機俠”,只會口誅筆伐,沒有改變現實。然而,有了環境大數據,“鍵盤俠”和“手機俠”也可以拯救地球。

商道融綠也在嘗試運用環境大數據技術,綜合應用各種來源的公共環境數據(也包括其他非環境數據),編制中國宏觀ESG景氣指數。ESG是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縮寫,是近年來國內外機構投資者十分關注的領域。實踐表明,對ESG相關議題的關注,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有效規避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如今,已經有很多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如貝萊德、高盛、明晟、中國工商銀行,圍繞ESG進行風險分析或產品研發。今年6月,中國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也指出,ESG投資原則已經得到養老金、共同基金、捐贈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廣泛認可,顯著提升了資產組合的風險控制和長期收益能力;他還建議從中國國情和市場特質出發,探討ESG應用中的新內涵、新方法、新指標。

目前商道融綠正在編制中的中國宏觀ESG景氣指數就是順應了這一潮流,做一個可以指示ESG發展走勢的“晴雨表”,為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提供宏觀的、指向性的決策參考。ESG景氣指數與傳統ESG指數不同,它並非基於個股進行評價,而是根據選定指標進行數據採集和大數據分析。

指標選取遵循PSR(壓力-狀態-響應)模型,內在邏輯是:當社會、環境等問題壓力越來越大,不符合ESG理念的企業(如高污染、高能耗等)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這類企業或項目、資產的估值下降,符合ESG理念的企業或項目、資產的估值上升;在市場機製作用下,更多資本會被配置到符合ESG理念的企業或項目、資產,並從不符合ESG理念的企業或項目、資產退出。我們根據PSR框架選取了近30個指標,再通過大數據的方法對每個指標進行量化,譬如用污染天數作為ESG壓力的一個指標,用ESG相關主題的公募基金總市值作為資本市場響應壓力的一個指標。我們將所有指標的數據按時間序列採集下來,代入公式就可以計算出ESG景氣指數的當期數值,記錄中國ESG進程的發展軌跡。

 

 

這一指數由融綠、財新和BBD公司聯手研發,今年二季度啟動,預計三季度就可以發布,屆時會公佈更多技術細節。據了解,這將是國內外首個運用大數據技術編制的宏觀ESG景氣指數,值得期待。

來源 : 中國金融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