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7/07/10 | 你可能不知道的氣候投融資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者按

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低碳發展,氣候投融資不可或缺。發展氣候投融資不僅符合我國自身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第二大經濟體,應擔當國際道義的具體表現。從《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發佈到《巴黎協定》生效,氣候投融資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契機,開始了飛躍式的前進。但是,很多氣候圈外人士或許對於氣候投融資的一些基礎性知識並不是很熟知,由此,本期《生態文明周刊》奉上相關約稿一篇,“掃一掃”大家對氣候投融資的陌生感吧。

 

什麼是氣候投融資?

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係嗎?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氣候投融資是指在一般投融資過程中,評估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優化碳排放資源配置,或引導投資流向低碳產業、支撐我國經濟發展低碳轉型、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金融活動,特別涉及氣候資金的決策、籌措和使用等。

 

氣候投融資是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的“加油站”,其規模、效率、效果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與每個人的生活也休戚相關,我們日常消費的每度電費中就有0.8分錢(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以外為1.9分/度)是流向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用於支持能源結構低碳轉型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全球在做什麼?

氣候投融資的需求和缺口多大?

 

如何解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需求,一直是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焦點問題。為此,發達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談判桌邊對著發展中國家許下了“到2020年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每年動員1000億美元”的氣候長期資金(LTF)承諾,通過全球環境基金(GEF)、綠色氣候基金(GCF)、雙邊和多邊金融機構等多種渠道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支持。目前即便按照經合組織(OECD)的樂觀估計,2014年發達國家撬動的資金支持總額也僅為618億美元。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仍面臨巨額的資金缺口。

 

據測算,發展中國家實現其國家自主貢獻的資金需求約為每年7800億美元,而根據新氣候經濟(NCE)估算,到2030年全球氣候投融資需求將高達93萬億美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在做什麼?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貢獻與行動?

 

中國政府一貫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在氣候投融資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著重提出了“出台綜合配套政策,完善氣候投融資機制,更好發揮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作用,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及綠色債券等手段,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工作”,同時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間“以投資政策引導、強化金融支持為重點,推動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在央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共有20處提到了“氣候”或“碳”,並專門論述到“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特別是“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等。

 

除了國際流入的資金外,中國國內通過直接贈款、以獎代補、稅收減免、政策型基金、投資國有資產等形式投向氣候變化領域,支持了大量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並撬動了廣泛的社會資金。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佔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不包括大水電)總額的36%。據初步統計,中國“十二五”期間全社會新增節能投資達到2.7萬億元(2010年不變價),新增低碳能源投資達到3.1萬億元。中國也已成為氣候債券市場中發行量最大的國家,由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青島銀行等發行的貼標綠色債券總量超過了100億美元。

 

但這些仍滿足不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需求,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的認識和能力仍亟待提升。據估算,要實現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國每年仍需新增投資1.6萬億元,資金缺口同樣存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國內的企業可以做什麼?

你可以做什麼?

 

在政府的多項政策扶持下,企業可以通過PPP模式、發行綠色債券以及充分運用碳資產抵押、質押、碳回購、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期貨、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實現節能減碳、提質增效。目前還有一些專門針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氣候投融資創新工具,例如螞蟻森林、廣東碳普惠、北京汽車碳幣等。老百姓可以在低碳生活、低碳消費的同時,通過經營好自己的“碳賬戶”為氣候投融資出一份力。通過步行、網絡繳納水電費或購票、使用電子發票等獲取“綠色能量”,就可以在支付寶的螞蟻森林中培育屬於自己的樹苗;通過低碳出行、節電節水、家庭光伏安裝使用、資源回收、參加低碳活動等,就可以通過碳普惠機制獲得“碳幣”(由減排量產生的虛擬兌換券)實現購物優惠或進入碳市場交易獲利;自願每週再少開一天車,使用共享單車、公共交通,就能用減排量參與碳交易、獲得“碳幣”、分享“綠包”。

 

這些“小”的製度設計使得市場與民眾將有可能為城市生態治理帶來新的變革性的推動力。這樣的大眾參與本身即是一種綠色力量的教育和傳播,將有可能帶來乘數級的效果。盡快開啟“互聯網+碳金融”的大眾模式,讓“微生態”成為社會新風尚。

來源 : 全球氣候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