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7/03/13 | 碳市場的融資作用和散戶投資行為

本文從一個普通投資者和消費者的角度,聯想比較了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碳期貨市場和碳現貨市場的一部分特點,表達對未來統一成熟碳資本市場的期望,和對個人者投資開放的建議。

 

證券市場自1990年中國證券市場建立至今,資本力量起到了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作用,從實業到金融,發展蓬勃穩定,雖然證券金融市場也有極端事件的發生,但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效應,國民經濟也享受著實業在資金推動發展中帶來的紅利。另外一方面看,證券市場參與者從早期的小散戶,大鱷發展到早期操盤手、投資公司,後來出現了公募基金公司,又增加了保險、私募基金、以及社保基金的參與。而主要參與者的變化背後體現了逐漸發展和多元化的市場,這近30年中國特色的經驗也是其他市場可以藉鑑的。

 

房地產市場與金融的結合,貸款的普及之後,近年來一發不可收拾,更是推動了本來“家”意識就很強烈的中國人,從地方政府到開發商,把房地產開發成了比證券市場更普及的金融資產市場。風險和泡沫喊了很多年,對作為不動產投資者或是安“家​​”者,勢必產生不同的影響,這是個更複雜的市場,但能創造太大的GDP,而大部分百姓或者消費者,有誰真正分析和了解房地產市場。

 

以上提到的兩個市場在國內主要依靠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紅利等因素,如果沒有這樣的要素支撐,也難以為繼。借鑒這些金融案例,在國內碳市場的發展階段,如何定位國內碳政策市場和國內國內碳資本市場?看看一直以來我們學習的歐洲碳市場。

 

歐洲碳市場的期貨交易占絕大較大比例,期貨有價格發現和對沖風險的作用,在碳市場推出後,歐盟的企業和投資者在燃料和電力商品之外,多了個可以交易和對沖的產品,碳配額很自然的具有了大宗商品的交易屬性。但在中國碳市場,控排企業的燃料和電力價格均未完全市場化,因此碳配額在市場的屬性難以雷同歐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我國碳市場政策設計階段,需要學習歐洲的經驗,但更需要把根據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並結合碳政策市場的特點,建設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

 

碳排放配額作為碳市場的現貨商品,進行交易,此碳市場的目的之一是發現碳減排成本,以市場的方式促進碳減排等低碳技術的應用。這與證券資本市場裡的企業上市融資有相似之處。以碳排放配額資產證券化為載體,開發國內碳市場的融資作用,讓配額盤活後的資產應用在企業節能減碳技術。以證券市場的管理方式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企業本身也有一定的經驗,而不會不是將碳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易品種那樣像現在這樣完全對碳市場陌生,不敢作為。長期穩定健康的的碳排放權市場對企業的功能意義不遜於證券市場。

 

碳排放配額市場無疑是個複雜的政策性市場,但商品單一,所以投資者若想投資,也只能投資“碳排放配額”這一隻“股票”。這其實可以類比證券市場,若一個經驗豐富的成熟投資者想購買股票,他需要先綜合考慮全國政策、熱點、經營情況、未來業績預測、合同、財務報表等一系列因素,但這只是針對經驗豐富的人來說。而在實際情況中,往往很多經驗較少的散戶並不會或者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分析這麼大量甚至一些非常專業的內容知識。於他們而言,投資一隻股票一般就是看大盤及個股的動態,當價格有波動時會考慮買賣。由此,碳配額這只“股票”若想吸引個人投資者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關鍵是看碳市場是否能實現較好的流動性和波動來吸引散戶投資。但這恰恰也正是真正考驗碳市場政策設計者的地方,看其是否能建設一個政策穩定,長期有效,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碳市場,而不是讓投資機構或個人憂心忡忡的認為碳市場過於複雜,或者因為不合理的要求和交易規則把個人投資者拒之門(碳市場)外。

 

因此,筆者認為碳政策交易市場向碳資本市場轉變是未來必由之路,發揮碳市場的融資作用(重於交易作用),與其他國內資本市場一樣借助國家人口紅利,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規範和引導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統一碳市場才是碳市場的最終目標。(中國碳交易網)
來源 : 中碳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