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6/08/09 | 發力綠色金融助推經濟轉型

 綠色寓意生機與活力,預示創新與變革。對於“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而言,“綠色金融”亦有此義。
 

  我們從多個角度分析了綠色金融對於中國經濟轉型的作用。從理論來看,綠色金融能夠產生“引導效應”和“擠出效應”,進而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證研究也證明,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顯著提升了第三產業佔比。因此,我們認為,綠色金融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全局性、多層次的積極影響,並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與發力點。

  
                理論分析:“引導+擠出”助推中國經濟轉型

  簡明而論,“綠色金融”包含“綠色”與“金融”的雙向互動。一方面,“綠色”鞏固“金融”。通過將自然資本引入金融決策,正確評估和處置環境因素引致的系統性風險,從而維持金融系統的繁榮與穩定。另一方面,“金融”助推“綠色”。通過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和綠色金融市場,打破節能環保型經濟的增長瓶頸,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在本篇研究中,我們將對第二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目前,綠色金融的發展正在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就理論邏輯而言,這一作用主要由“引導效應”和“擠出效應”共同實現:

  第一,資源配置產生“引導效應”。利用價格手段,綠色金融產品(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改變了不同行業的融資成本、方式與便利性,從而引導金融資本配置到綠色環保的服務型行業,打破綠色產業收益低、融資難的發展瓶頸。例如,根據2012年發布的《綠色信貸指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需加大對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信貸支持,控制落後產能信貸投放。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餘額已逾6萬億元,貸款所支持的項目年節約標準煤1.67億噸,節水9.34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億噸。
 

  第二,資產定價產生“擠出效應”。根據公共經濟學原理,自然資源具有公共品屬性,使用自然資源會產生負外部性(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但是,當前市場條件下,使用者無需為負外部性付費,因而導致了過度消耗、過度污染的傾向。借助於金融交易的資產定價功能,綠色金融市場(排放權交易市場等)能夠實現負外部性的內部化,將環境成本納入資源價格。資源價格的上升將迫使要素生產率低下、環境成本高企的部分第一、第二產業縮減規模、退出市場。例如,在碳排放市場(CDM)中,碳排放權不再免費,而是被合理定價。低效率、高排放企業被迫以昂貴的成本購買碳排放權,因而逐漸被高效率、低排放的競爭對手淘汰。
 

  實證研究:綠色金融提升第三產業佔比

  目前,中國綠色金融剛剛興起,制度尚在跟進,體系還未穩定。從計量學角度,綠色金融與中國經濟的關係是典型的“少樣本、貧信息”的灰色系統,建立回歸模型的難度較大、誤差較多。因此,我們採用灰色關聯動態分析(GRA)進行處理,在有限樣本下發掘數據規律。
 

  研究中,我們以綠色信貸餘額佔總信貸餘額的比例衡量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水平,以三次產業佔GDP的比重衡量中國產業結構。通過灰色關聯動態分析(鄧聚龍,2005;劉思峰等,2008),我們依次測算了2004-2014年中國綠色信貸佔比與第一、二、三產業GDP佔比的灰色關聯度,測算結果如下:

  第一,從絕對關聯度來看,第三產業大於第二產業大於第一產業。這說明中國綠色信貸佔比的存量水平,與中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的存量水平最為相關,與第一、二產業的關聯度較為微弱。
 

  第二,從相對關聯度來看,第三產業大於的人產業大於第一產業。這說明中國綠色信貸佔比的變動速率,與中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的變動速率最為相關,與第一、二產業的關聯度較為微弱。
 

  第三,從綜合關聯度來看,第三產業大於第二產業大於第一產業,且第三產業綜合關聯度很顯著,而後兩者不顯著。這說明,中國綠色信貸佔比與中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關聯性最強、最為顯著,與第一、二產業的關聯性微弱、不顯著。
 

  以上實證結果表明:綠色金融的發展顯著優化了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使金融資源脫離高消耗、高污染、高資源依賴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流向低消耗、低污染的第三產業。從而使中國經濟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並降低對於環境風險的暴露程度。這一結果驗證了上文的理論邏輯。
 

  作用展望: 綠色金融成為供給側改革發力點

  以上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表明,綠色金融的發展能夠提高第三產業佔比,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當前,中國經濟遭遇“三期疊加”,總體L型走勢短期難以扭轉。在此背景下,綠色金融直擊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為諸多重要戰略提供了高效的政策工具,將產生全局性、多層次的積極作用。
 

  綠色金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雖然近年來增長迅速,中國第三產業依然具有充裕的發展空間。2015年,美國第三產業GDP佔比高達70.7%。而同期中國第三產業GDP佔比為50.4%,僅與美國1969年水平相當。因此,中國第三產業在穩定增長、促進改革、吸納就業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產品能夠利用資本市場規則,高效、準確地調整資本流向,將更多金融資本配置給低消耗、低污染、低資源依賴的第三產業,從而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優化中國經濟結構。
 

  綠色金融提升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經過長期粗放式發展,中國經濟的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紅利已消耗殆盡,以要素高投入、高消耗換取經濟高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單位要素產值將成為新的增長動力。學術研究表明,2008年至今,中國第三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不僅大幅超越第一、第二產業,其同比增速也在三次產業中居於首位。因此,通過提高第三產業佔比,綠色金融有助於提升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在“新常態”下為中國經濟注入新活力。
 

  綠色金融加速“綠色發展”理念落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十三五”將成為實踐這一理念的關鍵時期。在綠色金融的框架下,政府監管與市場激勵得以合理搭配,制度設計和資源配置得以妥善協調,環境利益與經濟效益得以有效統一,從而為綠色發展理念提供了切實的落地途徑。
 

  第四, 綠色金融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是即將形成的實質性發力點。生產要素的供給結構決定了產品的供給結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欲優化產品的供給結構,須先優化要素的供給結構。通過綠色金融產品,資本要素的供給向環保節能行業傾斜。通過綠色金融市場,資源要素的供給向高效率、低污染行業傾斜。因此,綠色金融將有效優化生產要素的供給結構,削減傳統產業的過剩產能,促進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目前,綠色金融已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已成為2016年G20會議重要議題,這一實質性發力點即將形成。相比於“三去一降一補”、“國企改革”等改革內容,綠色金融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重視,值得深入洞察。


作者係工銀國際研究部聯席主管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