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9/04/26 | 馬駿:綠色金融是下一個投資風口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愛評論:新時代百人對話錄》“新時代新金融”特輯,本期推出:經濟之聲首席記者馮雅對話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

 

  馬駿,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共同主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級顧問。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

 

  如何激發金融機構投資綠色項目意願

 

  馮雅:雖然我們很早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樣類似的理念,但是綠色金融這個理念,從我們提出到現在也不過是短短三到五年的時間,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到底什麼是綠色金融?您能不能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法,給我們介紹一下?

 

  馬駿:從定義上來講,我想最簡單的就是,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就叫綠色金融,如果稍微再細一點,應該是支持有環境效益的項目的金融服務。環境效益方面,我想至少指三個領域:

 

  第一是污染防治,比如能夠降低霧霾、減少水污染、能夠改善土壤的這種經濟活動,比如投資項目,就要用金融工具去支持,用貸款或者綠色債券等。

 

  第二是應對氣侯變化。所謂應對氣侯變化,就是指我們要減少碳排放和由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氣侯變暖,以及由氣侯變暖引起的各種各樣的環境破壞,比如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的頻率上升等,通過比如新能源的開發,節能技術和裝置的應用來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性的比如煤和汽油的燃燒所導致的二氧化碳。

 

  第三是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塑料,不能都扔掉或者是讓其進入大海,要回收利用;還有建築垃圾,有很多碎的鋼鐵和水泥,這些東西如果都要填埋會佔用很多地方,現在就有新的一些技術可以讓它們回收利用,變成新的建築材料。所有這些經濟活動,如果金融支持,就叫綠色金融。

 

  馮雅:環境資源是公共產品,有很強的外部性,除非政策上的規定,一般金融機構放貸,可能很難有意願主動考慮這個貸款方的生產或者服務是不是具有很強的生態效率,有時候可能恰恰相反。因為信息不透明,大家很難去了解清楚企業的碳排放,或者是其能耗信息、污水處理的真實情況等。怎樣才能保證央行釋放的流動性,比如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還有國家的財政資金,真正用在那些綠色信貸上面,用在那些有利於環保的實體經濟上面?

 

  馬駿:有好多種辦法可以解決上述提到的環境外部性的問題。舉例而言,比如搞清潔能源項目,它可以降低霧霾,也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它外部性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降霧霾以後,周邊三百公里的居民都受惠了,因為霧霾減輕以後,居民的健康得以改善,也不用經常去醫院去看病。但是這些三百公里之內的可能幾百甚至上千萬的人,沒法跟他們要錢,因此他們不付費,使得這個項目的回報率就相對較低,可能這個回報率達不到資本市場或者一般機構投資者所要求的回報率。假設一個保險公司願意投一個項目,他需要的回報率是6%,而這個項目由於外部性沒有被充分內部化,所以只有4%,那麼私營部門就不願意幹這個事兒,怎麼辦?我們就要設計一套綠色金融體系,讓他從不願意變成願意。

 

  舉例來說:央行搞了一個綠色再貸款,我們從央行拿出一部分錢給到商業銀行,這個錢的利息更便宜一些,要求這個商業銀行把這些資金貸給綠色的項目,比如貸給清潔能源項目,這樣該清潔能源項目的融資成本就下降了,下降之後其回報率就提高了,可能會從原來的4%提高到了6%,這樣就使得其他的資金願意進來共同支持這個項目,這就是如何把外部性內部化。

 

  另外就信息對稱的問題,怎麼識別企業是綠色的還是污染性的,必須要有一套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證監會推出了一套關於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到2020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無條件披露環境信息,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能耗、水耗等這樣的信息,這些信息披露以後,資本市場和銀行就能夠識別哪些項目、哪些企業是綠色的,可以更好地引導資金進入綠色產業。

 

  綠色金融向小微企業延伸目前有難度

 

  馮雅:越是大的企業,可能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更重視一些,因為畢竟資源的規模化、集約化使用,包括社會責任的壓力和約束,都會對它有一定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不是綠色金融和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會有一定的距離?實際上我們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怎麼能促進他們兩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一起良性發展?

 

  馬駿:的確,目前為止,我國綠色金融還主要局限在大的金融機構和大中型企業之間的合作,都是幾個億、幾十個億這樣的項目,中小企業參與還相對比較有限。下一步我們要做幾件事情,讓更多的中小企業的綠色化也得到綠色金融的支持。首先對中小企業,尤其小微企業,什麼叫綠色,要研究怎麼界定小微企業是不是綠色的,目前這方面還是有些難度,但也有些探索。我初步判斷,通過大數據如果能夠把這個企業界定為綠色的,那麼未來給其流動資金,也可以考慮界定為綠色,當然這個企業是不是綠色的,到底什麼標準,我們要商量。

 

  另外農業方面比較難界定,我們原則上有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這樣一個概念,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很困難,比如什麼叫生態農業產品,可以從兩種角度去界定,一是檢驗這個產品是否達到各種各樣殘留物的標準;二是從其生產過程來界定,看有沒有超標使用了化肥農藥等這些東西。至於是用一個標準還是兩個標準,或是什麼情況下用一個標準,什麼情況下用另外一個標準,這些具體的方法和措施還需要不斷地實驗和開發,有了這些比較好的標準和界定的方法手段以後,就會有助於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其他投資者向綠色農業,包括向農戶提供綠色的金融服務。

 

  發展綠色金融要警惕兩大風險

 

  馮雅:有人說綠色金融可能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馬駿:從大的面上來講我覺得是對的,因為整個綠色產業的增長會快於GDP,一方面我們面臨很嚴峻的環境挑戰,就是空氣、水、土壤污染的挑戰都很嚴峻,肯定需要大量的投資;另外一方面,全球面臨氣侯變暖的巨大壓力。因此,應對氣侯變化和應對環境挑戰所帶來投資需求的增長肯定會高於整體的投資增長,從這點來講,如果說它是一個風口可能是對的,即它的增長潛力要比其他行業來得更大。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政府會非常大力地支持這些綠色的產業和項目,原來有些項目可能收益率不太高,社會資本不願意參與,經過激勵以後,更多社會資本會願意參與,使得投資機會變得更加多。

 

  馮雅:但是市場經驗往往表明,一旦某一種市場要素被定義為風口的話,馬上可能就會出現的情況是亂象叢生,可能是盲目跟風,野蠻生長,甚至到最後難以收場,成為燙手的山芋,怎樣才能防止綠色金融也會遭遇類似的這種困境呢?

 

  馬駿:這種風口所帶來的風險基本集中在PE、VC領域當中,綠色金融的主體還是在銀行和債券市場,他們所投資的項目一般來講回報率相對還是比較穩定,很多技術還是比較成熟,因此我們不是太擔心會出現上述問題。

 

  但是從銀行和債券市場來講,主要應該控制兩類風險,一是洗綠的風險。所謂洗綠,就是有這種可能性,一些投資者或者企業,他拿著比較便宜的綠色資金,去做了不是綠色的項目。因此我們在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界定方面,首先要有比較嚴格的標準,否則會造成洗綠的空間。第二要有第三方的認定,要有評估的機構。綠債市場上有十幾家專門認證綠債是不是“綠”這樣的機構,他們會進行專業性的評估,如果不綠,會提前告訴這個企業,不能以綠債的名義去發債券。監管部門也會仔細去評審第三方的這些評估報告,在批准的過程當中會進行把關。此外還要這些企業披露實際的資金使用,要把減了多少碳、減了多少硫、減了多少污水等給算出來,而且要對外公佈,有了這一套機制以後就基本上能控制住洗綠的風險。

 

  第二個風險是針對槓桿率的問題。過去幾年因為槓桿率高的問題引起了很多關注,在綠色領域當中也要控制這個風險,綠色項目雖然有很多環境效益,但也不能搞得槓桿率太高,使得未來出現金融風險,因此也要充分地識別和分析這些項目的槓桿率是不是過高,銀行還有債券市場的投資者都需要把關。

 

  馮雅:綠色金融從一個理念到最後引起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完成了頂層設計,成為投融資領域目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考量因素,整個過程您是重要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以至於國際上現在尊稱您為“綠色金融先生”,那麼在您最初的構想當中,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馬駿:四五年以前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綠色金融,現在耳熟能詳,至少在中國,所有搞金融的人都知道什麼叫綠色金融;當然,知道怎麼做綠色金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有至少幾百萬的金融從業人員都需要了解和熟悉綠色金融,國際上對綠色金融知識的需求、能力建設的需求來得更大,所以我想未來這是一塊非常重要的領域,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另外在產品層面,綠色信貸目前只佔整個國內信貸的10%左右,未來應該要翻倍;綠色債券現在只占到債券發行量的1%左右,未來還有十倍甚至幾十倍的成長空間。還有很多別的產品要推,比如綠色ETF,中國的ETF當中,綠色的恐怕只有2%左右,歐洲已經到了20%;此外,機構投資者必須要綠色化,他們要知道怎麼做綠色投資,怎麼來選取綠色的標的,比如綠色的股票、綠色的債券等到底怎麼樣識別,怎麼樣計算環境的效益、影響,這些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文章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