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8/12/25 | 氣候變化下的貨幣政策

一、研究背景和模型

 

近年來,學界認識到氣候變化可能是當前全球經濟活動最大的外部性。儘管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是人們普遍達成共識:當前的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導致,並且若溫室氣體排放繼續按照當前的水平將對人類本身產生嚴重的負面後果。

 

傳統針對減緩氣候變化政策的經濟學研究視角主要集中於碳稅或碳交易等財政性政策(如Stern, 2007; Golosov et al., 2014等),相比之下,貨幣政策特別是央行在其中的角色卻少有討論。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在短期穩定產出和通脹波動,而少有關注像氣候變化等較為長期的目標。然而在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溫室氣體排放路徑以及氣候變化對生產的強烈影響下,貨幣政策很可能不僅要對短期通脹、產出水平、失業作出反應,而且需要同時考慮氣候變化的額外影響。

 

本文模型設定基於新凱恩斯模型,包括家庭、廠商、能源、政府和中央銀行五個部門。其中,廠商部門包括最終產品商和中間商,最終產品商的產品處於完全競爭狀態,中間商則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中間商面臨一個具有隨機技術(全要素生產率)衝擊以及受氣候變化而受到損失的生產函數。由於氣候變化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在短期本身俱有較大的隨機性。所以本文全要素生產率衝擊可解釋氣候內在的隨機性波動,而對生產的平均損失效應則取決於近300年的累積碳排放量,其產出具有負外部性(因為消耗化石能源而排放二氧化碳) ,反映了人類活動對影響氣候變化乃至生產損失的長期性因素央行貨幣政策為遵循泰勒規則,針對通脹缺口和產出作出反應。

 

此外,本文模型中關於氣候變化對生產損失效應的參數選擇參考了多項前人研究結果。包括Golosov et al. (2014)認為(與工業化前相比)2.5℃的平均氣溫變化將導致0.48%的GDP損失。若氣溫變化達到6℃,則約有6.8%的概率使得GDP損失高達30%。IPCC (2007)的結果則表明4℃的氣候變化將導致1~5%的GDP損失。綜合前人觀點,本文對氣候變化損失彈性係數估計為0.25%~13%,即平均溫度每上升1℃,GDP平均損失為0.25%~13%。在本文的研究中,為了進一步探究低損失程度以及極端情況下的對貨幣政策指定的影響,分別計算當損失彈性係數為0、10%,20%,…,60%共7種情形的貨幣政策反應。

 

二、研究結論

 

根據此模型設定,本文得到以下結論:

 

(一)氣候變化對產出的影響具有逆週期性,貨幣政策反應強度也將變輕。一方面,因為氣候變化對生產的損失效應,使得經濟面臨衝擊時需要更長時間恢復穩態;而另一方面氣候變化的對生產的損失效應越強,經濟波動程度反而更低。這是因為當經濟面臨負面衝擊時,由於總產出的減少導致能源消費等負外部性減少從而減緩氣候變化。因此,盯住通脹缺口的貨幣政策與不考慮氣候變化相比將減少經濟刺激的力度。

 

(二)經濟體實施如碳稅等能源稅政策時,該政策將面臨一些經濟成本,如更高的產出波動程度以及因為更高的能源價格而導致的更高通貨膨脹率。在此情景下,當經濟體面臨負面衝擊時,能源稅率越高,總產出和通脹的波動更劇烈,但是由於能源稅促使能源消費減少,從長期看高稅率將提高穩態的經濟產出水平。因此,央行貨幣政策短期的寬鬆程度在高稅率下也越強,但在長期更偏向於緊縮。

 

(三)考慮到模型的穩健性,此前貨幣政策設定為僅對通脹缺口作出反應,在穩健性檢驗中,貨幣政策設定為同時對通脹缺口以及產出缺口作出反應。此外,此前貨幣政策設定的通脹目標為0,在穩健性檢驗中將通脹目標設定為2%。檢驗的結果是貨幣政策是否盯住產出缺口或更高的通脹目標並不影響本文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的核心結論是:第一,央行貨幣政策即便是僅遵循泰勒規則,仍會受到氣候變化以及減緩性政策工具的影響。第二,當考慮到氣候變化時,央行貨幣政策對經濟衝擊的反應程度應當更緩和。第三,能源稅等財政性政策也會因為影響經濟的波動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製定。

來源: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