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7/02/22 | “螞蟻森林”輸出中國樣本催生碳市場新突破

今年是我國全面啟動碳交易市場的一年,備受全球矚目。一方面,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國際組織機構和企業把眼光瞄向新生的中國市場。

 

國際視角看中國碳市場蘊涵生機

 

在過去的2016年,我國碳市場凝聚各方力量,為從“試點”走向“全國”做好鋪墊。通過學習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碳排放交易體係並加以市場化合作,今年,中國正努力建立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有序的碳市場。

 

不少外籍專家表示,過去幾年,由於中國碳市場的吸引力不斷提高,信用度不斷增加,已成為國際合作機構不斷進入國內市場的重要因素。

 

歐洲氣候交易所聯合創始人Albert de haan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市場上很多交易機構已經看好中國碳市場,著手或者計劃與中國進行交易。當然,除了交易機構,還有很多服務類機構也將眼光瞄向中國。近幾個月,歐洲能源交易所就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清算所進行了合作——上海碳配額遠期交易試運行在去年12月19日啟動。可能有不少人對這個概念感到陌生,上海碳配額遠期,簡單來說,是指以上海碳排放配額為標的,以人民幣計價和交易,在約定的未來某一日期清算、結算的遠期協議。這項業務以實體企業和機構投資者為主要參與者,滿足實體企業的套期保值、融資和實體交割需求。此外,上海清算所1月12日正式推出上海碳配額遠期交易中央對手清算業務,成為我國首個場外人民幣碳排放衍生品清算業務。

 

易碳家據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排放交易總額2020年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我國從2013年啟動碳排放試點交易以來,碳排放市場交易金額已從2014年近6億元增長到2016年超過10億元。儘管增長速度較快,但市場起步較晚,與國際市場規模相比,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客觀來說,雖然我國碳交易市場潛力不可估量,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碳排放市場交易以地區性交易平台為主,交易場所分散,標準和規則不統一;交易品種上,以現貨交易為主,缺乏風險對沖和套期保值工具,價格發現功能也未能充分發揮,仍需繼續完善。

 

從行業熱、民眾冷到全民參與

 

眾所周知,碳市場的發展歷來存在行業熱、民眾冷的尷尬。政府和金融機構如火如荼地投身於碳市場建設,而普通大眾對這個概念卻仍很陌生,並不關注。今年中國統一碳市場初步建成,如何將全社會力量擰成一股繩,打破冷熱不均的尷尬變得格外關鍵。

 

2月17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了《中國碳市場研究報告2017》,報告顯示,目前,中國7個省份試點碳交易,2015年度碳市場交易總量約1.01億噸,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百億噸交易量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中國碳市場整體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體系,隨著今年中國統一碳市場的初步建成,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的碳市場。如何創新和發展,備受行業關注。

 

在碳市場中求新求變,國內企業也開始發揮其優勢和影響力。就在上個月,中國企業螞蟻金服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冬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正式啟動綠色數字金融聯盟(Green Digital Finance Alliance),吸納全球金融科技夥伴加入,共同尋求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這是聯合國環境署成立45年來,第一次攜手中國企業發起的國際性聯盟,也是全球範圍內首個綠色數字金融聯盟。

 

綠色數字金融聯盟,希望集結全球知名的金融科技企業,尤其是最具創新能力和影響力、並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加盟,在聯合國的平台上針對全球範圍內的重大環境問題和挑戰,最大限度調動資源,結合最新的突破性技術,尋求環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而螞蟻森林項目就是時下最熱的一個例子,除了中國人在2017年春節期間,非常熱衷的支付寶澆水“集五福”活動,螞蟻森林項目還會繼續,將結合UNEP在測量碳排放量方面的早期試驗以及碳減排創新激勵方法,在全球範圍內展開聯盟成員互動。

 

也許很多人是因為新春集五福的活動而開始關注螞蟻森林這個項目,通過中國人在新春佳節求好運的心理,成功地將自己的低碳行為與碳足跡掛鉤,但效果卻出乎意料。據官方統計,截至2017年1月,螞蟻森林的實名用戶數已突破2億,是目前全球規模第一的個人碳市場產品。

 

與一般大規模資金投入低碳環保項目不同,這類綠色金融項目更注重普及公眾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比如,每個人走路1公里上班,相應的減排量是113g;不去現場網點,而是在支付寶裡輕鬆繳納水電煤氣費,每一筆相當於減排283g; 在支付寶裡購買一次電影票,相當於減排400g; 在線支付一次,相當於減排5g等等,通過更加輕鬆的方式,對個人減排有更清晰的理解。雖然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稍微用心就能堅持的小事,但聚少成多,具有深遠的意義。並且這套個人碳賬戶的計算方法也是有科學依據的,由北京環境交易所提供支持,讓我們對低碳行為的具體度量有了更明確的了解。

 

事實證明,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個人碳管理領域,不再是很多年前碳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一個念想,而是成為了現實。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可以鼓勵數億用戶參與到一種更綠色更環保的生活方式中。將用戶端的低碳行為和另一端的環保行為聯結起來,不僅能增強公眾的低碳意識,也能推動低碳環保事業發展。

 

易碳家UNDP報告指出,以螞蟻森林為例的這類項目,通過數字金融為主的技術創新,提供解決環境問題方案,為世界輸出中國樣本,用行動共築全球命運共同體,展現了中國領導力。“這是由中國企業所帶來的全球首個大規模個人低碳行為與碳管理對接的中國產品方案,對於提升個人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做出貢獻有著非凡的意義。”

 

□ 相關鏈接

 

◎ 碳交易市場形成歷史

 

碳交易最初是由聯合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排放而設計的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機制。1997年各締約國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確立了三種靈活的減排機制:一是排放權貿易(ET),即同為締約國的發達國家將其超額完成的減排義務指標,以貿易方式(而不是項目合作的方式)直接轉讓給另外一個未能完成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二是聯合履約(JI),即同為締約國的發達國家之間通過項目合作,轉讓其實現的減排單位(EUR);三是清潔發展機制(CDM),即履約的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與發展中國家開展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合作,換取投資項目產生的部分或全部“核證減排量”(CERs),作為其履行減排義務的組成部分。

 

除了《京都議定書》,還有一個自願減排機制(VER),主要是一些企業或個人為履行社會責任,自願開展碳減排及碳交易的機制。

 

◎ 全球碳市場發展現狀

 

碳市場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國際碳市場自建立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

 

當前,共有40個國家和超過20個地區實行碳定價政策,覆蓋約37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約佔全球年排放量的11%。全球已啟動碳市場的國家和區域包括中國7省市碳交易試點,美國加州和東部9個州,加拿大魁北克,日本東京、京都和埼玉縣,以及歐盟、瑞士、新西蘭、韓國和哈薩克斯坦,共有17個相對獨立的市場。

 

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將在2017年正式啟動,儘管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這一階段定義為國家碳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啟動方案基調穩妥,但被視為未來全球最大國家級市場的中國碳市,都備受矚目。
來源 : 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