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6/09/12 | 借力G20國內碳交易將全面啟動

G20峰會儘管已經落下帷幕,但“G20”效應正在繼續發酵。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報批手續已經完成,有望在近期對外公佈。不僅如此,與之配套的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核電等專項規劃以及地方規劃也將在後期陸續公佈。

據了解,在“十三五”期間,中國能源發展將把控制能源消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化解過剩產能、優化能源結構、注重環境生態保護、加快推動能源體制改革等作為主要目標。

而本次G20杭州峰會上,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正是主題之一。峰會開幕前的9月3日,中國和美國兩國元首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遞交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批准文書。作為兩個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和美國的加入將推動《巴黎協定》的生效進程。

按照自主貢獻承諾,中國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20%左右。2015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為12%,這也意味著未來中國將加快能源低碳綠色轉型。

“中國能源轉型成功的標誌應該是安全、綠色和經濟。”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記者,未來幾年,能源的價格及體制市場化、財稅體制、管理體係都將繼續變革。在此過程中,低碳能源轉型以及環境保護也面臨著不能迴避的成本問題。

制度建設提速

今年10月發改委將啟動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2017年一季度完成配額分配工作。

“十三五”強調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就需要加強多元化的能源供應以及統籌平衡。

此前,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十三五”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周大地曾撰文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能源形勢和此前大有區別,能源告別快速增長期,進入低速增長期。同時治理空氣污染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將明顯提升,能源行業的結構勢必面臨調整優化。

根據《能源戰略發展行動計劃》中的目標,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其中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

另外,上述目標中還提到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將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主要思路仍是“控煤炭、穩油氣、增風光”。

在多位能源從業者看來,這就要釐清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核電等不同能源品種之間的關係。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一位人士介紹,“十三五”期間,煤炭在中國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甚至到2030年,預計煤炭一次能源消費佔比也將在50%以上。

“現在煤炭主要是被用作燃料,作為原料的發展空間仍很大。”該人士認為,“十三五”煤炭的發展思路除了控制總量、化解產能之外,將著力發展煤炭的清潔高效集中利用,科學有序地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

而對於石油和天然氣,強調加快開發,提高產量,保障供應。

對於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十三五”期間將繼續得到發展。根據此前公佈的數據,到2020年,水電、風電和光伏的裝機目標分別是3.5億千瓦、2億千瓦和1億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能源規劃也將把化解過剩產能作為重要政策導向,前三年原則上不上新的煤炭、煉油項目,前兩年緩減光伏、風電項目。

“新能源企業也需要關注'十三五'期間的政策變化。”知情人士稱,此前一位強調新能源裝機量造成行業過剩、棄風棄光現象加劇,這也說明新能源裝機仍有利可圖。預計後期補貼政策也將面臨調整,到2020年有望取消風電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光伏發電到2020年在用戶側不再給予補貼。實現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

同時,在“十二五”期間發展緩慢的核電,未來有望提速發展。根據目標,到2020年,核電裝機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政策要求在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

“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都是以電力為中心,現在電力面臨治理霧霾重任,“十三五”強調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就需要加強多元化的能源供應以及統籌平衡。”該中煤協人士認為,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加大非化石裝機將促進能源結構繼續優化。

 控煤炭、穩油氣、增風光

除了具體能源結構佈局的調整,與大氣污染治理相關的製度性建設提上議程是能源“十三五”規劃將傳遞的另一個重要的信號。

“中國要進行碳減排,除了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外,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進行碳交易和徵收碳稅。”林伯強告訴記者,任何一個國家承諾碳減排必然意味著要付出經濟成本,否則《巴黎協定》也不需要全球各國進行討論協商。具體而言,減排成本將體現在微觀和宏觀上——消費者的能源成本可能會上升,減排可能對GDP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根據《巴黎協定》,當《巴黎協定》的締約國達到55個,累計排放量占到全球的55%時,該協定將正式生效。而中美兩國的碳排放量佔比為38%,中國約佔20%。隨著中國和美國的批准,將提速巴黎協定的生效進程。這也被各方認為是本次G20峰會的一項重大成果。

此次中國在《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了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20%左右,能源格局繼續向低碳轉型。

在今年3月份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對碳排放進行了重點佈局:堅持減緩與適應並重,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其中,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完善碳排放標準體系。

8月3日,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廣東)中心揭牌,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首批碳交易將納入7000~8000家企業,今年10月發改委將啟動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2017年一季度完成配額分配工作。

這也意味著,全國碳交易市場有望在2017年下半年如期啟動。

此前,按照國家發改委今年1月在《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地方主管部門需按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企業碳排放匯總表》,在6月29日前將匯總數據、企業排放報告以電子版形式上報國家發改委。

但是這一數據報送工作出現了推遲。此前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履約處副處長王庶表示,希望能在7月獲得重點排放行業數據。但記者了解到,截至8月底,地方的數據還沒有匯總到中央。

中國碳排放交易網分析師張曉博表示,一方面碳排放數據摸底需要專業的知識、人員,另一方面,由於各省份的產業結構有所不同,碳排放量也呈現較大差異,各地方進行測算比較困難。不僅如此,在經濟不佳之下,大多數省份對於碳排放交易缺乏積極性,在執行上中央和地方存在博弈。

“碳交易在碳價格和碳配額上有較大的調整空間,企業面臨的減排壓力也將不同。”林伯強認為,關鍵是應首先建立起來碳排放交易的機制,隨後實行碳配額遞減等手段完善碳交易機制。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