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23/07/14 | 碳市場擴容孕育更多商機

       未來,如果把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逐步納入市場,我國碳市場交易規模有望實現大幅提升,此舉對促進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意識,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在全國碳市場上線兩週年之際,有關市場擴容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近日,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專項研究第二次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了鋼鐵行業盡快納入碳市場的初步方案。此前,石化、建材等行業也相繼召開專項研究工作會議,對碳市場碳配額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準線及排放量核算方法等進行了探討。

  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僅是推動全社會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和製度安排,也是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我國碳市場於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一經交易便以“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而備受關注。近兩年來,全國碳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碳排放交易規模逐步擴大,且成交價格穩定在55元/噸至62元/噸之間。對於年輕的中國碳市場來說,這顯然是各方所願意看到的。

  一組數據印證了這樣的判斷。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近2.38億噸,累計成交額超109億元。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成交額僅來自於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的電力行業2100餘家發電企業。未來,如果把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逐步納入市場,我國碳市場交易規模有望實現大幅提升,此舉對促進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意識,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在肯定成效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2022年全國碳市場實現成交量僅為0.51億噸,合計成交額為28.1億元。這意味著從2022年至今的碳排放交易額,僅為2021年交易規模的42.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碳市場交易活躍度的不足。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國碳交易在履約期內集中交易的特性是主要原因之一,而2022年恰逢非履約年度,直接導致了市場交易活躍度的相對低迷。

  碳市場交易活躍度走低,會對價格發現機制形成直接影響,它使價格信號並不能準確反映出碳排放許可權的供需狀況,進而降低了企業主動減排的積極性。為此,有必要通過擴大碳市場的行業覆蓋範圍和市場交易主體數量,從根本上改變上述局面。事實上,早在數年前就有研究機構指出,如果全國碳市場完成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八大行業全覆蓋後,市場配額總量可能會擴容近1倍,覆蓋我國約六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照此測算,到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時,累計交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元。如果將其金融化,碳市場整體交易規模或達10萬億元的量級,這背後孕育著大量的市場商機。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全國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機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自2017年以來一直處於暫停狀態。如今,經過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後,市場上的自願碳減排供給量已遠低於需求量,而碳市場擴容有望直接帶動自願減排需求量的增長。令人欣慰的是,在近期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動各項製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今年年內儘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總體來看,此舉對於豐富碳市場交易業態、提高各方市場參與度,將形成實質性利好。

來源: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