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22/04/22 | 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地方碳市場何去何從?

中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指出,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交易監管機制。

碳市場機制不僅能夠將碳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還可以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同時帶動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投資,是平衡經濟發展與碳減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利於統一碳價、促進碳配額交易的流動性,可以更好地發揮碳定價的作用。

我國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始於2011年。目前,我國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八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

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如何建設?哪些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即將出台?交易監管機制如何完善?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未來還有許多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有關碳市場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規有待完善,全國性碳市場覆蓋的行業範圍有待進一步擴大;可交易的碳資產僅覆蓋了碳配額,CCER交易有待重啟;目前我國碳排放交易價格相對較低,企業開展低碳技術改造的積極性不足。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2021年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全國碳市場應該建成一個分層次的市場體系,包括現貨市場、衍生品市場以及未來的期貨市場。分層次的市場體系既能夠滿足市場主體的多樣化需求,也能夠減少市場運行的風險。比如,碳市場的一些衍生品可以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還處於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具體工作的推進落實,都將經歷較長的發展過程。

地方碳市場何去何從

目前,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全球目前一共有65個碳定價項目(包括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覆蓋了全世界21.5%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7.4%;歐盟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則覆蓋了3.1%。

相較於國際上成熟的碳市場,我國碳市場目前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現階段,完善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監管機制尤為重要。作為碳排放交易相關規章等的製定依據及綱領,去年3月30日生態環境部公開徵求意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目前業內翹首以盼該條例的審議通過。

值得關注的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曾指出,本條例施行後,不再建設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本條例施行前已經存在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應當逐步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在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上線、碳交易實踐從區域試點轉向全國後,多個地方碳排放市場依然保持著相對較高的交易量。

一名長期跟踪碳交易的金融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預計地方碳交易市場短期內依然會保持運行,不會因為全國統一碳排放權市場建設而迅速消失。

“畢竟地方碳交易也是牌照(生意),前期有著真金白銀的投入,地方層面不太會讓它們自然消亡。”上述人士稱,“可能因為不承擔全國碳市場任務,部分地方交易所反而在業務上可以放開手腳。例如,現在廣州交易所的綠色金融就做得不錯。”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註意到,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僅有碳排放配額,品種豐富程度較地方碳交易所仍有差距。

談及地方碳交易所的未來前景,上述人士認為,地方碳市場可能不會終止全部交易業務。

“在電力等八大行業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後,地方交易肯定是會停的。但是八大行業以外的領域,我覺得地方交易所未必沒有機會。”該人士認為,地方交易所未來可能走轉型路線,部分地方碳交易所可能轉為全國碳市場的服務機構,或者轉為綠色金融平台。

賴曉明在2021年底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現有的碳交易試點也不會關閉,但隨著主要排放行業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地方試點市場的配額量會逐漸減少。

“地方試點市場也不會和全國市場完全融合,因為地方碳試點的覆蓋範圍和全國碳市場範圍不一樣,採用的標準體係也不一樣。”賴曉明稱。

賴曉明表示,國家發改委與上海、北京、天津、江蘇、福建、湖北、廣東、重慶、深圳9個省市共同簽署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和運維工作的合作原則協議。上海環交所作為全國碳交易系統和碳市場的運維管理機構,也在主管部門和上級單位的指導下抓緊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的組建工作,全國其他8個試點省市政府指定的出資機構也將入場。其中,既有原有的地方交易所,也有各地方政府指定的相關企業。目前,相關籌備工作仍在推進。

市場覆蓋範圍需擴大

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目前,只將電力行業納入到碳排放權交易的範圍,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其他幾大行業亟待納入。

此前,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繼續完善全國碳市場,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範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

國內碳市場交易啟動至今,業內普遍認為其碳價、換手率低於預期。

對此,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碳資產的性質和權益仍需進一步定位,碳達峰的總量目標和管理方式也有待確立。當下的碳市場從頂層設計到實際運作更沒有和金融建立起聯繫。

“還有減碳成本,在政策作用下和基準的情形比降低多少,技術怎麼可以在政策的支持下迭代,更不要說引發的就業效應,還有企業競爭力的效應,這些都遠遠沒有建立起聯繫。”鄒驥表示。

去年12月賴曉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22年將重點推動兩大工作:一是盡快提升市場規模;二是在碳金融方面開展相應的探索,推進產品創新;在相關主管部門批准後,將推出現貨和非期貨類的衍生品,比如遠期交易,掉期交易、掉期互換等衍生品。相關部門正在穩步推進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範圍有關工作。目前,建材、有色等行業正在開展碳排放交易相關研究準備工作。

“現階段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了2162家發電廠,接近全國一半的碳排放量,從國內的覆蓋範圍來說也已經往前邁進了一步。”美銀證券研究部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歐陽淼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關於擴大覆蓋行業範圍,歐陽淼表示,發電行業是目前中國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50%左右。由於中國是個製造業大國,工業也佔了全國碳排放量的28%左右。“十四五”期間要將八大高排放量行業逐漸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這些行業中,首先被納入的可能是建材和鋼鐵,大約佔了工業碳排放量的80%。

在配額分配的方式上,歐陽淼認為,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配額是全部免費發放的,而國際上,比如歐盟,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償發放的,比如通過拍賣的方式。未來我們應該逐漸減少免費配額,提高有償分配的比例,來幫助國內的碳價穩步提升。

嚴懲碳排放數據造假

3月14日,生態環境部公佈了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碳能投)、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創碳投)、青島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希諾)和遼寧省東煤測試分析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遼寧東煤)共4家機構的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

這是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生態環境部首次公開對全國碳市場數據造假進行表態,也是今年3月14日生態環境部公佈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案例以來,首次公開指出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屬於環境數據造假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穩定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台,將會有進一步完善的法規、標準和體系,對相關違規行為作出更加嚴格的規定。

目前,我國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統計方法主要採用核算方式,即排放企業按照《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試行)》等要求,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對排放數據進行核查計算。2020年6月,生態環境部公佈《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提出遵循“核算為主、監測為輔”的原則,探索建立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源監測的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在火電行業率先開展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試點。

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標準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明確二氧化碳監測成套關鍵設備標準、驗收運行標準、校準校驗標準以及數據報送規範等,確保監測數據質量。

如何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監控、報告以及核算數據系統?歐陽淼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為了保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規定的執行,促使企業進行配額交易,監管部門需要了解每一個單位的確切排放數據。從宏觀的層面上,這樣一套比較詳實的數據系統,也能幫助我們逐步建立一個具體的每個階段需要達到的限排目標。目前發電行業數據比較齊全,因為電力本身是比較單一、差異性不大的產品,數據上可以做得比較好。但當更多的行業被納入之後,數據方面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必須要加強完善。

此外,歐陽淼表示,加強履約要求和處罰機制來規範市場企業主體的行為,促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際上比較成熟的市場對比,比如歐盟,目前我們對違規行為的處置力度仍比較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