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22/03/23 | 海洋碳匯潛力巨大藍碳交易先行先試綠碳藍碳攜手發展

今年初,作為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台,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成功完成了我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開啟了中國藍碳交易的新篇章。

  促進海洋碳匯發展,開發海洋負排放潛力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什麼是藍碳?藍碳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發揮著什麼作用?在藍碳交易方面,廈門又做出了怎樣的嘗試?

  海洋漁業碳彙在發展雙碳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今年初,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成功完成了1.5萬噸海水養殖漁業海洋碳匯交易項目。這是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標誌著我國海洋漁業碳匯交易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藍碳經濟發展,作出了“增加海洋碳匯”“探索建立藍碳標準體系和交易機制”等一系列部署。作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之一,近年來,廈門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尤其是“綠碳攜手藍碳”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海洋碳匯潛力巨大

  早在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提出了“藍碳”的概念。藍碳究竟是什麼?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又發揮著什麼作用?

  “藍碳,又稱'藍色碳匯'或'海洋碳匯',特指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是相對於陸地森林固定的'綠碳'而言的。碳匯交易則是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對各國分配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規定,創設出來的一種用於抵消人為碳排放當量的虛擬交易。”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藍碳交易產學研團隊成員陳鷺真告訴記者,在陸地森林中,人們應用綠色碳匯概念,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進而達到造林減排的效果。然而,藍碳由於相關排放因子尚未得到獨立量化等因素,實際應用案例要遠小於綠碳。

  其實,海洋在固碳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數據顯示,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且每年可以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雖然,海岸帶植被面積僅有陸地植被面積的0.05%,每年的固碳量卻與陸地植被相當。與林業碳匯相比,海洋碳匯具有更大的碳吸收速率、更高的儲存密度以及更長的儲存時間,“負排放”潛力巨大。

  據介紹,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能夠捕獲與儲存大量碳並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積物裡,因而這三種生態系統又稱為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特別是紅樹林,具有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減緩氣候變暖等重要功能,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以及濱海濕地藍碳碳彙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2011年,聯合國發展計劃組織、國際海事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聯合發布了《海洋及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藍圖》報告,提出了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建立全球性藍碳市場的目標。至此,藍碳市場的開發日益引發關注。

  隨著人們對藍碳減緩氣候變化認識的深入,保護和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也體現在國際和國家減緩氣候變化政策和財政機制中——應用紅樹林作為碳匯林或者開展碳中和的嘗試隨之出現。

  在廈門環東海域東北角、同安灣灣頂處,有一片鬱鬱蔥蔥的海上森林,遠遠望去,就像是一道拱衛海岸線的綠色屏障。成群結隊的白鷺或從低空掠過,或停在林中嬉戲、覓食。蜿蜒曲折的木棧道掩映在成片綠色裡,向大海延伸而去,遊人踏足其中,彷彿在海上漫步。這裡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紅樹林公園——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也是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項目所在地。

  2010年以來,我國主辦的政府間國際會議陸續採用碳中和模式實現零碳排放目標,即通過植樹造林等碳匯手段吸收會議交通食宿、會場用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主要在陸地森林中應用。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的專業化運作服務,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項目,成為我國首例應用紅樹林藍碳開展的大型會議碳中和項目。

  “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位於海水與淡水交匯處,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紅樹林的種植提供了天然條件。”廈門市海洋發展局重大重點項目辦副主任餘炎烽告訴記者,2017年8月,廈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被確定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項目所在地。該項目通過種植580畝紅樹林,旨在於未來20年完全“吸收”會晤期間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實現零排放目標。這是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歷史上首次實現“零碳排放”。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來廈門期間,曾專門就此調研並給予充分肯定,成為了中外知名的“碳中和廈門故事”。

  藍碳交易先行先試

  福建是海洋大省,2021年5月印發的《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將搶占海洋碳匯制高點作為重點任務之一。這是福建省堅持陸海統籌、建設海洋強省的一項重要部署;同年7月召開的福建省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再次強調,要搶占海洋碳匯制高點;《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提出,“探索開展藍碳交易,推動海洋碳匯交易平台發展,推動海洋碳中和試點工程”。

  為此2021年7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台。“平台成立後積極部署、先行先試、主動創新,與國內海洋碳匯領域的專家團隊合作,通過金融賦能推動落地應用,創新開展藍碳交易,實踐開發藍碳投融資產品,爭取打造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的新平台、新機制。”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連煒說。

  同年9月12日,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彙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海洋碳匯交易平台順利成交,這是福建首宗海洋碳匯交易。連煒表示,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涉及清除入侵生物物種後紅樹林的再造,兼具固碳、生物多樣性保護、淨化環境與延緩淤積等綜合生態環保意義,為當地社區發展提供了優質旅游資源與良好生態環境。因此,這一項目凸顯出生態增匯、綜合生態服務功能與社區經濟聯動發展的示範效應。“該宗交易實現了紅樹林碳匯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增效、紅樹林保護與周邊社區生態建設協同發展的兩大目標,標誌著廈門市在海洋碳匯交易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是廈門創新陸海聯動增匯新模式、搶占海洋碳匯制高點的實質性突破,為廈門打造國家級海洋碳匯交易中心邁出了堅實一步。”連煒說。

  廈門大學是國內外海洋碳匯科學研究重鎮,本次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的主要科技支撐力量正是廈門大學藍碳交易產學研團隊。記者了解到,該團隊是一支由中科院院士戴民漢等傑出教授領銜,海洋科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等領域中青年骨幹組成的多學科交叉學術團隊,正協同國內相關研究力量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服務於國家雙碳戰略需求,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為應對氣候變化起到科技支撐作用。

  該團隊成員陳鷺真創立的紅樹林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是此次碳匯交易的碳匯測算依據。據她介紹,該方法學以科研團隊20餘年的科學研究為基礎,採用了更符合我國濱海濕地特點的測算參數,是我國自主創立的第一個紅樹林海洋碳匯方法學。“我們在紅樹林碳匯監測領域已經研究了20多年,在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均有研究基地,積累了大量數據,這是我們創立紅樹林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的基礎。利用這套方法,我們可以對人工紅樹林的生長邊界、種植狀況、每年生長量、土壤固碳量等指標開展準確測算。”陳鷺真說。

  綠碳藍碳攜手發展

  目前,碳匯生態產品的交易需求可分兩類:履約與自願。其中,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中國核證自願減排機制(CCER)下的碳匯交易主要目的均為履約。自願市場則是在碳交易市場之外,相關組織、企業等自願購買碳匯以抵消其碳排放。

  當前,我國人均碳排放與單位GDP碳排放量仍較高,為完成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已經有不少企業與個人自願行動起來。

  “您已成功購買碳中和機票。在您結束旅程後,廈航和興業銀行將委託廈門產權交易中心,通過藍碳基金購入海洋碳匯,用於抵消您在旅程中的部分碳排放。感謝您為碳中和目標作出卓越努力!”今年以來,不少乘坐廈門航空航班的旅客購買了別具意義的全國首創“碳中和”機票,引發熱議。

  2021年11月12日,興業銀行與廈門航空聯合推出的全國首創“碳中和”機票正式上線。旅客自願在航程最低價基礎上加付10元,即能在日常空中旅途踐行碳減排,減少自身行程對環境的影響。僅短短1個多月,首批5萬張“碳中和”機票就完成認購。

  作為紅樹林生態修復2000噸海洋碳匯項目與1.5萬噸海水養殖漁業海洋碳匯交易項目這兩宗交易的買方,興業銀行廈門分行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海洋碳匯交易平台積極參與各類藍碳交易,探索開展藍碳金融。“為推動海洋要素市場的流動,培育藍碳市場,興業銀行廈門分行與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合作,在全國率先創新探索藍碳金融,設立全國首個藍碳基金,資金專項用於委託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採購碳彙來抵消該行指定的碳排放,引導企業與個人客戶踐行碳減排。”興業銀行廈門分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林建英告訴記者。

  “藍碳基金將持續關注藍色生態領域,努力發揮先行先試與示範引導的作用,並積極與海洋重點實驗室等智庫合作,旨在引導更多企業與客戶共同踐行碳減排,以資金、智庫、行動等形成合力,將更多社會資源與資本投入到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碳匯生態系統修復項目,積極推動碳中和,合力踐行國家雙碳戰略,共建美好生活。”林建英表示。

  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服務大廳,一塊大屏幕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該屏幕可以計算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碳排放量。“這是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為了鼓勵普通市民樹立減碳意識而推出的碳足跡清單,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眾在我們中心的官網和微信公眾號上均可以查詢。”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業務負責人徐莎一邊演示,一邊對記者說,“比方說,我們點擊'食物'選項,選擇'牛肉',然後輸入重量,就可以計算出食用這些牛肉所產生的具體碳排放量。通過這份清單,公眾可以方便地計算出生活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從而對日常生活中可以從哪些方面減碳一目了然。”

  今後究竟該如何更深入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與藍碳進入市場機制?連煒認為,應當積極推動海洋碳匯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激活海洋生態資產價值,僅僅依靠企業自身力量遠遠不夠,金融活水要為企業提供支持。”連煒表示,在廈門市多部門的共同支持下,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承擔起綠色融資企業(項目)的建庫認證工作,創新性地將海洋產業企業及項目列入直通車,啟動了“廈綠融”綠色金融數字化系統建設,積極探索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海洋經濟“三合一”融合發展。

  “廈門是全國首個將海洋碳匯融入綠色金融標準建設的城市,既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也有先行先試的海洋碳匯交易經驗,這是廈門獨特的優勢。今後,我們將持續聯合開展海洋碳匯交易品種的研究,開發出更具吸引力的藍碳產品,打造海洋碳匯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廈門樣板'。”連煒說。

來源: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