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9/02/11 | 碳貨幣創新路徑

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日俱增使環境問題日益尖銳,低碳經濟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碳貨幣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門話題,碳排放權也成為了新的稀缺能源,對碳貨幣的研究有助於提高本國貨幣的國際影響力。

 

據有關資料顯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交易市場”)有望超越石油市場成為世界最大交易市場,並且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其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而能與之捆綁的貨幣也有機會成為國際貨幣。我國應抓住機遇,推進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

 

碳貨幣可行性分析

 

縱觀歷史,國際貨幣的產生總是與稀缺能源相捆綁,從稀缺能源的計價結算貨幣,到外匯儲備貨幣,最終發展為錨貨幣。此前“煤炭-英鎊”和“石油-美元”的捆綁即是最好例證。不難想像,當低碳經濟發展成為潮流,與碳排放權相捆綁的貨幣必將伴隨碳交易的發展而擴大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甚至有可能成為新的國際貨幣與關鍵貨幣。對碳貨幣發展的研究,對於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在世界上影響力具有借鑒意義。

 

國別貨幣的發行是基於國家強制力及政府信用的共同作用,碳貨幣則是基於國際公約的信用而產生的貨幣,並非某一主權國家強制推行,故相較於各國貨幣,其購買力不受某一國家主觀政策的影響,只因全球碳排放數量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而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二氧化碳排放量會限定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範圍內,所以,碳貨幣相較於國別貨幣更具有穩定性。除此之外,碳貨幣還具有商品貨幣的以下特徵:

 

第一,碳貨幣是稀缺資源。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約定內容,所有締約國都必須遵守其在公約中承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不可逆的過程,所以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會因環境變化而越發嚴格,同時又因為各國經濟發展及科技實力的固有限制,各國可供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數量也越來越少,注定是一項稀缺資源。

 

第二,碳貨幣已被廣泛認可。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8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議定書,這表明全球超過90%的國家都自願將本國經濟發展與碳氣體排放數量緊密結合在一起。同時,基於《京都議定書》的內容,產生了三種交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及清潔發展機制。這三種機制分別連通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碳交易市場,使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全球化成為現實。以上情況均說明碳貨幣現已被大多數國家認可,並且具有成為國際貨幣的潛質。

 

第三,碳貨幣數值可計量。作為能在全球範圍內流通交易的貨幣,其價值必須能夠被可靠計量,碳貨幣也是如此。碳貨幣的數量來源於兩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根據碳排放總量與大氣溫度之間的變化關係所計算得出的各國碳排放限額分配指標;一方面來自於締約國基於排放限額通過減排工作所能節約出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這二者均可通過現有科學技術手段準確測出,故每年碳交易市場中的碳貨幣數量均能被準確計量。

 

第四,碳貨幣具有一般授受性。貨幣的流通職能要求其需要具有一般授受性。即是以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人們願意支付貨幣交換商品(授)的同時,也願意他人以貨幣作為交換自己商品的報酬(受),在碳交易體係日趨完善的今天,碳貨幣在國與國之間交易流通時已體現其具備了貨幣的一般授受性,相信在以後隨著國際個人碳貨幣體系的完善,英國前環境大臣米利班德關於個人碳交易計劃的猜想也將成為現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用碳貨幣進行支付。

 

國際碳貨幣發展現狀

 

首先,歐元為主要交易貨幣。歐盟是最早參與到碳排放權交易的經濟實體之一,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遠遠大於其他交易體系。由於先發優勢,目前歐元在碳交易體系中佔據優勢地位,在交易市場中佔據較大份額,仍是國際中碳交易的主要貨幣,其排放權的交易價格已成為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定價基礎,地位不可撼動。

 

其次,美元是僅次歐元的交易貨幣。雖然美國在簽訂《京都議定書》後未通過核准又退出協定,但由於美元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既有優勢,以及美國政府在能源經濟方面的努力,在碳交易市場中,美元是僅次於歐元的第二大結算支付貨幣。

 

再次,英鎊、日元等多元化發展。英國與日本一直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堅持擁護國。英國於2002年成立碳排放交易系統(UK-ETS),雖然後併入EU-ETS,但倫敦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中仍佔據有重要地位,英鎊在國際交易中也有較大影響力。日本一直希望藉助通過日元與碳貨幣的捆綁從而提升日元的國際地位。與此同時,印度、加拿大、新加坡等國也相繼成立碳交易市場,希望通過低碳經濟潮流推進本國貨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碳貨幣化發展現狀

 

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我國是碳排放大國,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巨大;另一方面,我國在減排領域也有卓越的表現。在“十三五”規劃中,計劃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並且要完成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國際承諾減碳目標。年碳排放量巨大與對減排工作的重視共同奠定了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的基礎。

 

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我國亦十分重視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國家發改委於2017年12月宣布,我國正式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2008年,我國成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這也是我國碳交易市場的開端。其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福建碳排放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及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相繼成立。截至目前,我國各地區域碳排放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超過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為46億元人民幣。我國正式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希望通過碳交易完成與碳排放權的捆綁,促使人民幣成為碳交易過程中的計價及結算貨幣,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清潔發展機制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碳排放交易提供了平台。在國際碳交易中,我國是賣方市場的最大碳賣家之一。儘管在供應量上我國占據優勢,但是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定價權,碳信用定價權被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我國仍處於碳交易產業鏈的底端。在國際交易當中,往往使用歐元、美元等貨幣進行結算支付,且我國在碳交易中的出售價格可能會低於正常成交價格。碳交易定價權的缺失不僅使我國遭受經濟上的損失,打擊了我國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熱情,同時也阻礙了人民幣碳貨幣化的進程。本文來源於易碳家-中國碳交易網。

 

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緩慢

 

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緩慢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我國尚未構建完善的碳交易平台。影響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的最大因素是我國碳交易市場的規模較小,相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尚未構建全面的碳交易平台,雖然我國現已開始構建全國碳交易平台,不過目前我國碳交易仍以區域碳市場為主,且市場分佈較為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化,在交易功能上與發達國家碳交易市場仍有較大差距。我國需要依託於國際碳交易市場完成交易,因此缺乏話語權。

 

第二,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實施區域化明顯。目前我國減排量分佈較為不均勻,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減排量來自於我國東北以及東部沿海等一線城市。其中有部分原因是一線城市擁有更好的內部條件去實施減排計劃,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實施仍有較明顯的區域差異,主要集中於發達地區城市,而偏遠及貧窮城市很少參與。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目前的低碳經濟發展仍不均衡,亦是我國目前發展的短板所在。

 

第三,國內相關政策制度仍不完善。碳交易市場的構建不僅需要有外部交易體制,同時還需要有來自內部準確嚴謹的政策制度規定。我國正處於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初級階段,正在嘗試探索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碳交易市場,在此階段中,相關立法仍有待完善,應結合此前各區域碳交易試點及國際上的大型碳交易市場經驗,加快推進我國碳交易市場政策法規建設。

 

我國碳貨幣創新路徑

 

第一,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全國碳市場建設。完善的碳交易平台是人民幣碳貨幣化的基礎。在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過程中,應立足於我國國情,同時結合以往區域碳交易試點經驗、緊跟國際碳交易市場行情,確保區域碳交易試點向全國碳交易市場平穩過渡。通過政府宏觀調控,將以往區域碳交易試點轉為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豐富碳交易市場內容,擴大碳交易市場規模,提升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

 

第二,豐富碳金融產品,增強碳交易話語權。豐富的碳金融產品是人民幣碳貨幣化的關鍵。在完善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同時,還需豐富碳金融產品市場,對投身碳金融市場開發的金融機構予以相應政策支持。碳金融指的是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類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目前我國碳交易產品種類單一,主要以碳排放權為主要交易對象。應積極引導我國金融機構提供更為全面的碳金融服務,在已有產品上推陳出新,發展碳期貨、碳期權、碳保險、碳證券、碳基金等衍生金融產品,將碳交易形式多元化。我國應完善國內的碳金融業務及其衍生品,積極與國際碳金融市場接軌,從而更好地推進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

 

第三,確立定價機制,監管碳交易過程。碳交易議價權是人民幣碳貨幣化的內在需要。議價權缺失導致我國在碳交易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歐美等國家提出的低於國際成交價的碳價格,降低了我國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在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起步階段,完全依靠市場自主調節交易價格不利於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應確立碳交易定價機制,由政府結合國際市場供求狀況、技術指標等因素對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加以上下限約束,監管碳交易過程,這有助於改善國際市場中由歐美髮達國家掌握議價權的局面。當市場碳交易價格波動過大時,政府可出面予以引導,以便持續推進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提高人民幣在碳交易過程中的影響力,加快人民幣碳貨幣化進程。(呂靖燁王騰飛)

來源 : 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