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1/09/13 | 從歐美碳關稅蠢蠢欲動芻議中國碳排放核算體系亟待完善升級的迫切性與重要性……(二)

第三個問題

 

基於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必須承認,在碳排放核算領域,我們是後來者、跟跑者。所以,我們唯有盡快國際接軌方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千辛萬苦加入WTO的歷程想必足以證明這個道理。

當前,碳排放核算的主要方法分為兩大陣營,一種是基於測量的測量法,一種是基於計算的核算法。測量法有現場實測法和非現場實測法,核算法則有排放因子法和質量平衡法。

在數字化時代,歐美越來越傾向於現場實測法。

現場實測法,就是在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中搭載碳排放監測模塊,通過連續監測濃度和流速直接測量碳排放量;非現場實測法,則是通過採集樣品送到有關監測部門,利用專門的檢測設備和技術進行定量分析。二者相比,由於非現場實測時採樣氣體會發生吸附反映、解離等問題,現場實測法的準確性要明顯高於非現場實測法。

美國推廣及踐行現場實測法的力度最大,2009年,美國環保署在《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強制條例》中就明文規定:所有年排放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源自2011年起必須全部安裝煙氣連續在線監測系統並在線上報美國環保署。

歐盟委員會自2005年啟動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並正式開展碳排放量監測,監測範圍覆蓋歐盟成員國和冰島、挪威、列支敦士登總計超過一萬家能源企業,涉及歐盟碳排放總量的50%。初期採用的監測方法包括核算法和測量法,目前22個歐洲國家中大約有140台機組採用現場實測法,歐盟委員會業已加速推進基於菸氣連續在線監測系統的現場實測法。

反觀我國碳核算方法,目前還基本停留在基於計算的核算法。此前國家發改委陸續發布了24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其中,採用的量化方法就只包含排放因子法和質量平衡法。放眼全中國,排放因子法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碳核算方法:

溫室氣體排放= 活動數據(AD)× 排放因子(EF)

其中,AD是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生產或消費活動的活動量,如每種化石燃料的消耗量、石灰石原料的消耗量、淨購入的電量、淨購入的蒸汽量等;EF是與活動水平數據對應的係數,包括單位熱值含碳量或元素碳含量、氧化率等,表徵單位生產或消費活動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係數。EF既可以直接採用國際七大機構提供的已知數據即缺省值,也可以基於代表性的測量數據來推算。我國已經基於實際情況設置了國家參數,例如《工業其他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的附錄二提供了常見化石燃料特性參數缺省值數據。該方法適用於國家、省份、城市等較為宏觀的核算層面,可以粗略的對特定區域的整體情況進行宏觀把控。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地區能源品質差異、機組燃燒效率不同等原因,各類能源消費統計及碳排放因子測度容易出現較大偏差,成為碳排放核算結果誤差的主要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國家信息通報》中2005年煤炭平均排放因子約0.548噸碳/噸煤,中國科學院數據則為0.489噸碳/噸煤,二者相差10%以上。儘管二者都是基於對我國各地煤炭煤質廣泛調查基礎上的統計結果,但由於樣本選取、權重設置、動態特性分析等方面的差異,使得最終平均排放因子結果存在較大差異。

 

結語: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重要宣示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畫了宏偉藍圖。

蓄謀已久、蠢蠢欲動的歐美碳關稅,對於正切實踐行雙碳藍圖的我國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事實上,中國政府早已運籌帷幄、未雨綢繆。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3月26日,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試行)》,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採用的量化方法就開始涉及現場實測法,這說明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僅僅依靠排放因子法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在根據排放因子法進行計算和核查的同時,將逐漸加強碳排放實測能力,減少誤差的產生,從而更加準確地掌握企業、地區乃至全國的碳排放數據。

當然,我國基於菸氣連續在線監測系統的現場實測法推廣應用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包括標準制定、設備認證、數據監管等工作亟待展開。中國實業界和投資界應該加快佈局自主可控的國產溫室氣體監測設備,這不僅是市場份額問題,更是國家數據安全問題。

另外,在碳衛星領域我國業已佈局。2016年12月22日,中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升空並在軌運行,其搭載的高光譜分辨率大氣二氧化碳探測儀可以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進行精準探測。另據新華社報導,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顆搭載主動激光雷達二氧化碳探測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將於今年7月出廠待發射,實現對中國乃至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全天時高精度監測。碳衛星的佈局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彌補排放因子法先天不足,對數據進行驗證、及時發現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全球各國碳排放有一個整體把握,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談判桌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展望未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成全球共識。我國政府宣示的30·60雙碳承諾意味著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征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這也使得碳排放權的資產價值以及戰略價值得到空前凸顯,由此而來,我國碳排放核算體系完善升級的步伐亦必將提速。

來源:綠色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