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國際動態
國際動態
2023/10/24 | 消費者願意為碳中和產品買單嗎?

蘋果CEO蒂姆·庫克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未來20年或30年後的iPhone將是碳中和產品。作為全球手機產業的領導者,蘋果手機的方向無疑具有引領和示範作用。但面對這一表態,很多網友並不「買單」。有人提出:“第一次碳中和取消送耳機,第二次碳中和取消送充電器。”“環保是企業的責任,別嫁接給消費者。”

我們該如何認識碳中和產品?一款碳中和產品的出爐意味著什麼?我們還要不要擁抱更多的碳中和產品?「雙碳」背景下,消費者的低碳消費意識如何培育?圍繞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及業界人士。

一款碳中和產品的背後

如今很多事物似乎都和碳中和產生了聯繫,如碳中和賽事、碳中和會議、碳中和筆等。但其實,碳中和並不簡單。

「想實現一個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碳排放量為零的話,是非常困難的,當前的技術很難實現。除非這一產品非常簡單,只使用一種或兩種材料。」氣候未來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創始人汪軍說。

但是,產品碳中和是可以實現的。以蘋果推出的一款碳中和手錶為例,根據公司揭露的碳足跡,若不採取減排措施,生產這款手錶產生的碳排放量為63.2公斤,其環節包括原料加工及製程排放、生產過程耗電、充電過程耗電及運輸等。

而透過回收或使用低碳材料、使用清潔電力、非航空運輸等自身節能減排措施,這款手錶的基準碳排放量降低81%,降至12公斤。蘋果公司再透過購買「碳信用」來抵消這12公斤的碳排放,進而實現這款手錶的碳中和。

國內不少廠商推出的碳中和產品也是如此,透過原材料、生產製造、運輸分銷等各環節的減碳舉措,循環材料的應用以及碳抵銷等方式,實現特定產品的碳中和。

面對碳中和產品,消費者「買單」嗎?

然而,一款費盡心力打造的“碳中和產品”,可能面臨消費者不“買單”的情況。

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副秘書長、碳中和技術中心主任吳宏傑認為,這與消費者對碳中和的認知不夠等有關。「例如一款手機,消費者可能更關注它的售價、性能等因素,而非碳中和。」也正因此,一些消費者無法將碳中和產品與極端天氣、氣候變遷、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連結起來。

碳阻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碳阻跡)的相關人員認為,整體來看,網友對碳中和產品的觀感和接受度是比較高的。但綠色消費在我國仍處於初級階段,消費者對綠色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度還不高,具有綠色消費意識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年輕族群。

此外,許多企業在宣傳碳中和產品時未能將碳中和的概念具象化,使消費者無法直觀感受到碳中和對自身生活的益處。

從通路資訊來看,目前永續資訊不對稱、企業履責資訊取得管道不良等,也是影響消費者判斷以及購買碳中和產品的關鍵因素。不少企業或多或少有「漂綠」行為,也打擊了消費者的信任。

「這種不信任導致公眾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宣言持懷疑態度,使一些真正以可持續方式行事的企業和碳中和產品也面臨被懷疑的風險。」碳阻跡市場部負責人孫亞彬告訴記者。

讓消費者看到更多的量化訊息

是否擁抱更多的碳中和產品?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對此表示了肯定。「或許一家企業、一款產品的碳中和對全世界來說微不足道,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標竿企業的碳中和產品對於供應鏈、消費者的影響是巨大的,其應用的低碳技術、管理模式也為業界做了積極的探索。正是企業的有益探索和實踐,進一步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孫亞彬說。

碳阻跡相關人員建議,除了加強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遷、日常生活關係的科普外,在行銷宣傳上,應該讓消費者更直觀地體會到選購碳中和產品能為社會帶來哪些好處,鼓勵更多人參與永續消費行動當中。同時,企業在推出碳中和產品時,應對產品碳足跡、減排手段及減排量、碳中和方式等進行清晰、透明、完整的描述,讓消費者看到量化資訊。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