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國際動態
國際動態
2022/05/06 | “雙碳”願景下的“世界數字友好城市”建設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佈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作為履行《公約》的一項重要義務,中國政府特別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簡稱《國家方案》)。《國家方案》回顧了我國氣候變化的狀況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挑戰,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以及相關政策和措施,闡明了我國對氣候變化若干問題的基本立場及國際合作需求。“雙碳”戰略目標更是被寫入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十四五”期間重要的國家戰略和未來幾十年的國際承諾,標誌著我國告別高資源投入模式,轉向以創新驅動、智能管理和製度改革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全面現代化的新發展模式。城市作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集中分佈的區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

“雙碳”目標實現的重點,是以大的“雙碳”戰略目標去細化科學減碳的實現方法、領域和步驟,形成內生節能減碳的自我驅動和外力約束倒逼改革的外部驅動。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步又與“數字友好城市”建設殊途同歸。將“雙碳”目標與“數字友好城市”建設相融合,強化國際合作,尤其以“數字友好公理系統”來指引、預測、教育、評價、強制城市治理能力、推動民生和產業發展的同時,以數據為核心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驅動,賦能千行百業綠色轉型、引領生活方式綠色變革,為“雙碳”目標下的“數字友好城市”可持續發展開闢新路徑,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在“十四五”數字中國建設和“雙碳”背景下,新型“數字友好城市”建設將為“雙碳”戰略願景的實現提供有力抓手。

一、“雙碳”目標是一個內外驅動、技術化、數字化的系統工程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CO₂)排放量在某一時點達到最大值,隨後進入下降回落階段。碳達峰是實現碳中和的前提,儘早實現碳達峰可以促進碳中和的早日實現。“碳中和”是指在一段時間內,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實現社會活動二氧化碳相對“零排放”。“碳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源”則是指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足跡”是表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生產、運輸、消費等各個場景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越多,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製造的也就越多,“碳足跡”就越大;反之,“碳足跡”就越小。“雙碳”目標要求我們減小碳足跡,不論我們從能源意識和還是具體行為都要減小碳足跡。碳足跡本質是定義某種行為,確定某種激勵,以行為創造價值,以激勵促進行為,最終實現人的主體行為與社會目標的統一。“雙碳”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目標的達成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城市既是數字技術創新的載體,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越來越多的城市逐漸被倒逼在雙碳戰略實施過程中融入全面數字化技術,完成城市數字化、全球化和友好型的轉型升級,實現低碳環保。

二、國際減碳現狀和挑戰

美國作為一個排放大國,碳排放量在全球佔比約15%左右。現任總統拜登2021年1月20日上任第一天就宣布重返《巴黎協定》,並就減少排放提出若干新政。“到2035年,通過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實現無碳發電;到2050年,讓美國實現碳中和。”這是美國在氣候領域提出的最新目標。為了實現美國的“3550”碳中和目標,拜登政府計劃拿出2萬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投資。具體措施主要有:在交通領域的清潔能源汽車和電動汽車計劃、城市零碳交通、“第二次鐵路革命”等;在建築領域,建築節能升級、推動新建築零碳排放等;在電力領域,引入電廠碳捕獲改造,發展新能源等。同時,加大清潔能源創新,成立機構大力推動包括儲能、綠氫、核能、碳捕捉和存儲(CCS)等前沿技術研發,努力降低低碳成本。為了推動碳中和、控制碳排放、保護美國環境,美國各個地方政府及環保組織對碳中和行動十分積極,各個地區間通過簽署協議、交易排放權等方式積極應對溫室氣體減排。其中,較為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計劃包括:

1.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區域碳污染減排計劃(RGGI) 是美國第一個強制性的、基於市場手段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區域性行動,成立目的是限制、減少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2017 年,RGGI 參與州計劃在2020-2030年間將電力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縮減30%。

2.西部氣候組織(WCI)。西部氣候組織成立於2007年2月,最初參與者為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但除加利福尼亞州外的其他州已於2011年退出,目前的參與者為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及魁北克省。它是北美最大的碳交易市場,自2011年以來,共舉行了43場排放額拍賣,迄今交易配額21億份,交易金額高達292億美元,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約為4.02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3.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XX)。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基於國際規則的溫室氣體排放登記、減排和交易平台。出於自願加入的原則,該交易所在2010 年左右因交易量驟降而“名存實亡”,於2010年被洲際交易所收購。但從2003年成立到被收購期間,交易所為減排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均小於減排計劃。

在歐洲,《歐洲氣候法》作為歐盟委員會新任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2019年12月提出的《歐洲綠色協議》的核心部分,將2050年達成“氣候中和”規定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目前,各成員國可根據歐盟委員會頒布的規則,為本國設置排放量上限,再將許可權分配給納入排放交易體系的產業和企業。企業可將剩餘的排放權在市場上出售,若實際排放量大於排放權,則必須在市場上購買,否則會處以罰款並扣除下一年的減排配額。這樣的交易制度可確保以低成本有效完成排放指標。歐洲的碳排放交易涵蓋多個領域如發電機、高能耗行業、航空部門、建築、交通,一氧化二氮N20、全氟化碳(PFC),以拍賣作為默認分配配額的方法,統一分配規則適用於免費配額(剩餘部分)。引入碳存儲概念,分配模式轉變,由國家分配改為歐盟統一制定排放配額,原有的免費分配方式向拍賣形式過渡。信用抵消機制更加嚴格。歐盟在做出減排承諾方面較為積極,減排方式多樣。包括在各個領域積極改善,推進立法,通過強有力的歐盟排放體係經濟有效地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量。

三、建設“數字友好城市”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專業委員會(簡稱“CWTO數貿會”)全球首倡“數字友好公理系統”,倡議和發起“世界數字友好日”並給出了“數字友好”中國定義:“數字友好”作為一個數字文明哲學和公理系統,是一種人與數字化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和數字文明趨勢,其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的人類生產生活和以數據驅動的數字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並遵循科學實證不斷進化和改善,最終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態。“數字友好公理系統”的提出,除了對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數字鴻溝問題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基於對數字世界發展成功經驗的梳理、總結與科學實證,擬通過建立最廣泛共識和協議的方式,將全球不同文明、不同價值觀、不同種族的人民團結起來,差異化、有步驟、分階段,在不同地區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數字友好城市”是對“智慧城市”模式中的數字壟斷等風險的摒棄而採取的以人為本、支持可持續進化的城市運營方式的升級。2021年8月18日,CWTO數貿會全球發布《世界數字友好城市》課研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數字友好城市”是人類面向未來、和諧友好、科技創新、以人為本,具有數字化互操性的地球村居民生活和產業集群單元。人類文明正在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步入數字文明,但是社會發展卻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例如生產關係重構、數字鴻溝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分佈式金融系統重構、壟斷、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傳統的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如CPI、GDP、人均收入等指標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類社會數字文明發展思路和發展水平。傳統的黑板經濟學,把家庭、企業和國家當作一個簡單冰冷的生產函數來研究,研究的都是沒有人性的消費者,沒有組織的企業,沒有市場的交換。我們迫切需要研究城市、園區、社區、鄉村和產業等數字時代新型生產生活單元的發展範示。

城市地區承載著我國60%的常住人口,碳排放量佔總量的70%以上。人口集聚與經濟增長的壓力迫使大中小城市面臨產業升級、環境污染和資源利用等諸多問題,使得人們更加關注城市綠色化、低碳化和友好型發展,因此,“數字友好公理系統”在城市實施“雙碳”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型“數字友好城市”在促進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發展綠色經濟方面提供了強大支撐,將成為數字文明時代我國城市運行的新模式、城市管理的新方式和城市建設的新機制。

與此同時,“數字友好城市”的建設與“雙碳”目標達成少不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以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也將全面支撐“雙碳”戰略的落地,推動優政、興業、惠民等多場景節能減排,大力探索以技術創新驅動的“雙碳”戰略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十四五”時期,我國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是我國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持續深化新型“數字友好城市”建設必須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宜居、創新、智慧、包容、低碳和友好型城市,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綠色友好轉型,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數字友好城市”建設更加強調構建“以人為本”的“云網端”的基礎設施體系,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鍊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數據智能、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telligent Modeling,CIM)等共性賦能平台支撐,以及數字孿生協同化智能化的運行管理模式,並向“三融五跨”方向發展。

“雙碳”背景下,新型“數字友好城市”建設不僅要通過先進的技術強化城市治理能力、便捷居民生活和提升產業經濟水平,也要以數字化手段促進生產生活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動力轉換,引導市民轉變生活消費理念,探索低碳減排與經濟增長的共生共贏路徑。

四、“雙碳”願景下“數字友好城市”建設架構

“雙碳”願景下,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是“數字友好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數字友好城市”建設應包含頂層設計、體制機制、智能基礎設施、智能運行中樞、智慧生活、智慧生產、智慧治理、智慧生態、技術創新與標準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架構等多個方面,我們嘗試將“數字友好城市”建設中與“雙碳”戰略相關的建設內容歸納如下:

在頂層設計層面,“數字友好城市”的頂層設計中將通過數字化、全球化和友好型全面賦能和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在數字基礎設施層面,云網端都應與“雙碳”緊密相關,終端側應大力推進碳監測物聯網終端的部署,實現碳數據採集信息化、廣泛化;網絡側應推廣綠色5G建設,發揮5G“使能效應”,助力各行業提質增效、節能降耗;雲計算側的數據中心是碳減排最相關的建設內容,應打造綠色數據中心,通過餘熱回收和清潔能源的供應等舉措將大大減少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在智能中樞層面,新型“數字友好城市”將繼續升級迭代數據中台、AI能力中台、物聯網中台、應用支撐平台、城市時空信息平台等中樞平台,但更重要的是進行“雙碳”主題庫、專題庫的建設,在數據基礎之上進行“雙碳”智能分析和智能算法的研究,支撐上層“雙碳”相關的智慧應用。

在智慧應用層面,在優政、惠民、興業等方面更多地打造“雙碳”特色應用,並且在城市數字友好運營管理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IOC)進行“雙碳”相關信息的可視化呈現,幫助城市管理者了解“雙碳”戰略進度並做好決策、指揮工作。

“數字友好城市”頂層設計中融入“雙碳”元素是未來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2019年,我國正式發布GB/T36333-2018《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指南》,在該指南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省、市都開始重視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或總體規劃,通過頂層設計進行高位統籌謀劃已經成為未來城市雙碳目標實施的前提。“雙碳”戰略作為國家戰略與“數字友好城市”建設密切相關,更加需要在頂層設計中體現,在數字基礎設施、智能中樞、智慧應用的各個層面都需要重視並設計與“雙碳”相關的建設內容,真正把“雙碳”戰略貫穿在“數字友好城市”的建設之中。

五、“數字友好城市”雙碳戰略重點研究領域

為了解決碳吸收的問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是碳中和必然要涉及的領域,主要涉及城市森林、城市綠地、城市公園等。

1.城市能源

能源低碳化是事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未來。“雙碳”明確指示或標明了本輪能源革命的階段和步驟。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能源)系統對於城市而言尤為重要。有條件的地區要在清潔能源上多做文章,讓城市有更多選擇可靠新型能源的餘地。加強新能源技術的論證和聽證,避免過去一刀切的方法所造成很多不可靠技術或者施工過程中的不達標,其帶來的實際治理成本遠大於預測的無效率和浪費。

2.城市產業

在新的“雙碳”目標下,我們應重新審視和評估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轉型。“雙碳”目標要求我們對產業結構做出調整,抑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尤其要推動現代服務業進步,從而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就業機會。

3.城市建築

建築全生命週期碳排放約佔全社會碳排放的51%以上,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城市建築是否為低碳建築,是否為高耗能建築,在建築節能減碳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或對城市建築進行更新改造,使其成為“氣候適應性建築”。

建築還是一個電力消費大戶,建築電力消費佔全社會總用電量的26%,而且近年來一直在持續增長。2021年9月8日,住建部曾發布國標《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範》(GB 55015-2021),《規範》為強制性工程建設標準,自2022年4月1日起實施。該《規範》強制要求對建築碳排放進行計算。其中就提到,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細化。這就不得不提到一項新的技術,叫“光儲直柔”技術。“光”和“儲”分別指分佈式光伏和分佈式儲能;“直”指建築配用電網的形式發生改變,從傳統的交流配電網改為採用低壓直流配電網;“柔”則是指建築用電設備應具備可中斷、可調節的能力,使建築用電需求從剛性轉變為柔性。我們日常的用電都是交流電,而通過光伏產生的是直流電,一般的光伏建築會通過逆變器將直流電轉化成交流電供日常使用,但在轉換過程中會損失大量的電能。而“光儲直柔”建築可以節省逆變過程需要的投資費用,提升電能利用率。建築上應用直流配電還可以提高安全性,提升電源的品質。目前“光儲直柔”技術在大興機場、雄安新區等重大項目中進行相應的試點嘗試,相信在未來一定會大面積地推廣。在低碳環保成為全球共識的情況下,建築領域的能源替代也將成為一種趨勢,光伏一體化將成為未來的潮流。

外部規範倒逼雙碳改革也是重要手段。建築企業在安全、質量、進度等環節融入數字化技術,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低碳環保。例如:數字化技術可以實時採集各個工地的數據,分析哪些工地的能耗合理,哪些工地存在能耗浪費。比如,A工地和B工地做相同的施工項目,但是它的能耗是不一樣的,這時可以做對比分析,細化管理的顆粒度,再通過人工智能的分析作出相應的策略優化。建築行業正經歷數字化的變革,智能建造也正在行業內風靡,眾多建築企業也將數字化列為企業轉型的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建築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行業,數字化、友好型也成了建築業推動“雙碳”戰略的重要引擎。

4.城市交通

城市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交通問題。我國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逐年升高,城市可以說是“重災區”,這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私家車的使用比例提高導致城市擁堵現象嚴重。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是綠色低碳的交通方式,但是現在的城市交通設計是以“行車”為本,而不是以“減碳”為目標。智慧城市還可以優化交通工具能效,利用城市大腦來改善交通擁堵,依靠人工智能優化車輛使用效率,發展低碳共享出行方式,同時提升電動交通工具的使用佔比,從而實現減排的效果。

5.城市消費

城市管理在“雙碳”領域現在最大的“難點”是廢棄物的處理。作為消費者的市民,可能還沒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是不是低碳的。關於廢棄物處理,傳統的方式是採用垃圾填埋,而較好的辦法是採取“廢棄物能源化”,即做燃燒處理,但其產生的污染和次生廢物量也很大,所以要重視廢棄物循環利用。可以把碳足蹟的確定和激勵制度與居民生活習慣密切相連,鼓勵低碳消費和低碳行為。

民生事項可以作為碳排放監測的重要抓手,實時監測企業、社區、樓宇的物聯網數據以及水電煤數據,將這些數據統一到一個平台,實現碳排放的實時監測,為各個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6.城市辦公

通過使用在線協同辦公系統,可以大大降低耗材的使用。工程項目的資料數據都可以通過線上存儲和處理,通過項目共享協同平台中的相關權限設定實現項目各類資料的在線查看、在線下載、線上審批、線上確認等文件協同辦公,真正實現無紙化辦公。

7.碳匯交易和碳匯金融

碳匯交易,是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對各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規定所創設出來的一種虛擬交易。各國製定碳排放標準,而溫室氣體排放高的國家可以採用在發展中國家投資造林,以增加碳匯,抵消碳排放,從而降低發達國家本身總的碳排量的目標。在一個國家內部,則是固碳的屬於賣方,而排碳的屬於買方。涉及固碳量如何測算、碳匯產品如何開發等問題。

為了促進碳匯交易,盤活碳匯資產,還可以創設碳匯交易的衍生品—碳匯金融。碳匯交易項目建設週期長,投資風險高,加上產業本身俱有的弱質性,逐利性的民間資本並不熱衷投資於此,有著巨大的資金缺口,急需金融機構為其提供流動性及中介服務。碳匯金融便應運而生,創新性的金融產品能夠引導資本配置到碳匯產業中來,解決其融資難的發展瓶頸;完善的中介服務也能夠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充分發揮碳匯權的經濟價值。在健全、規範、完善的市場機制的配合下,金融支持可以促進碳匯產業整體發展。除了碳匯現貨交易,大力發展排放權質押、碳期貨、碳期權以及掛鉤排放權的結構性金融產品將會是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重點建設工作之一,並且能夠促使碳交易市場的多樣化以及穩定性。2021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探索碳匯權益交易試點”,將碳排放權交易和碳匯權益交易這兩個層級不對等的概念並列陳述。林業碳匯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成為鄉村振興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突破口,極有可能成為CCER(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重啟後新的風口熱點。同理,海洋碳匯、草原碳匯、農業碳匯等也是碳匯交易和碳匯金融的比較優勢方案。

我國碳交易市場體系的碳配額、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金融工具三部分都在蓬勃發展。但是與歐盟成熟的碳交易市場相比,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起步晚,金融化程度和市場參與度不足,規模小且交易品種少,政策配套體係不夠完善,法律制度不全面;市場要素與交易機制不完善;監管方式、途徑缺失;社會關注度與參與度不高;中介參與度不高;缺乏定價權等。因此,我國的碳交易市場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還需通過合理設計碳交易市場管理模式、大力培育碳交易市場的供需雙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配套、加強碳交易市場國際合作等層面給予政策支持和市場保障,不斷發展並逐步成熟。這些都將是“數字友好城市”雙碳建設的重點研究領域。

六、“數字友好城市”雙碳國際合作

在“雙碳”發展驅動下,中國即將迎來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在發展過程當中也會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在政策標準制定、市場作用發揮、技術創新應用、激勵機制建設等方面仍存不足。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有助於解決和消除前進中的障礙。在國際層面上,各國應摒棄博弈論式的國際關係思維形式,以開放的心態展開合作,站在全球安全的角度,形成全球性的綠色經濟發展共識;在地區層面上,積極探索適合地區發展的合作形式,建立地區性合作框架,加快能源轉型、實施綠色金融、建設綠色基礎設施、促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開展全球“數字友好城市”締結合作,搭建高層次的對外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各國企業共享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發展機遇。合作城市在經濟貿易、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綠色交通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專家共同努力,就共同關心的議題和挑戰制定新的解決方案。推進國際合作的領域包括但不限於:巴黎協定落實氣候適應政策;建立全球碳市場和加快氣候行動;將氣候政策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避免貿易活動對其他國家造成的負面生態環境影響;植樹造林經驗;土地可持續使用政策;農業技術創新;土地集約利用;森林資源保護;能源保障及創新;建築能源監測系統;改善生產和生活方式;確保糧食安全;預防自然災害等多個方面。

七、實施“數字友好城市”雙碳戰略的基本路徑

1.建設數字友好雙碳戰略智庫和標準輸出基地。常設高級別專家組作為總智囊,聘請一流跨界專家牽頭,研究“數字友好城市”雙碳競爭力指數,提升城市“數字友好”度和雙碳建設競爭力、創新力。

2.建設“數字友好雙碳”平台孵化基地。加強與科學園、產業園、綜合示範區、保稅區、自貿區、自貿港等平台對接,建設“平台的平台”,運用國家政策和國際資源,賦能一批在“雙碳”領域具有示範意義的平台產業,以點及面,形成特色優勢。

3.建設“數字友好雙碳”國際研訓總部基地。形成“數字友好與碳基文明”高端複合型人才研訓體系,使之成為在國際數字友好雙碳發展中的理論高地、輿論高地和懂技術、懂產品、懂商業、懂運營、懂國際談判的“數字友好雙碳”官員、市場人才、教育人才的輸出高地。

4.創建“數字友好雙碳”產業示範區。在數字友好雙碳創新、運營、治理、救濟等全流程形成示範優勢,打造“數字友好雙碳”城市樣板。

5.建立“雙碳”測算與交易技術應用與創新中心。融合城市“三融五跨”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產業基金,總結應用場景,在製度創新、商業模式、行業標準和知識產權等多個方面樹立新範式。

6.開展“數字友好雙碳”強市行動。依托數字友好雙碳資源,從資源導入到標準輸出,全方位集聚數字友好城市發展的戰略資源。同時推進雙碳戰略在城市發展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建立數字友好雙碳城市聯盟,依托全球資源,對接城市中心產業,在市場、技術、人才、供應鍊等各方面,全方位促進城市雙碳戰略目標達成。

為達成以上戰略目標,建議一要加強組織保障,設立常設機構,對“數字友好城市”雙碳戰略提供實質支撐;二要加強政策引導,出台相應的實施綱要和行動方案;三要加強財政支持,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建立數字友好雙碳發展基金;四要加強氛圍營造,定期舉辦相關活動,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渠道,發揮新媒體、自媒體的優勢,擴大輿論影響;五要培養集聚人才,做好“數字友好城市”雙碳專項人才的引進培育和服務,培養高端複合型“數字友好城市”實務人才;六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建數字友好星球。

來源: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