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7/01/16 | 以“市場化、金融化、國際化”戰略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與低碳服務中心

交易所:開啟國內環境能源市場新紀元

2008 年前後,國際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尚未啟動,沒有形成一個有序的交易市場。2008年8月5日,上海環交所經國家發改委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環境能源交易機構。“這是在國內率先設立的一個環境能源領域各類權益交易的平台”,林輝指出,此舉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節能減排、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是對原有以行政手段為主推進節能減排的有益補充和探索。 

林輝介紹,上海環交所的主要功能包括4個方面:一是信息集散功能,主要是環境能源領域各類權益交易的信息收集、篩選、整理與發布等。二是技術和資本對接功能,主要是依托交易平台集聚交易雙方、科研機構、投資機構、各類服務商、集成商及專業認證評估機構等多方市場參與者,創新節能減排的體制、機制和技術,營造節能減排和資本對接的平台功能。三是優化配置功能,通過公開的信息集散公示系統,提高環境能源市場化配置資源效率。四是規范運作功能,建立公開、公平、公正、公益的節能減排技術、資本、規範交易平台。

其核心業務是為環境能源領域各類權益人和節能減排集成商、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各類企業、機構,提供節能減排諮詢、項目設計、項目評價、經營策劃、項目包裝、基金運行、項目投融資以及技術支撐等各類資本、經營、信息與技術服務,林輝告訴記者。

上海環交所的設立運行,標誌著中國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事業從單一的行政配置資源向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重大轉型,通過引入市場化運行方式,有利於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獎懲機制,並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實現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也表明上海現代服務業體系更趨完善,有利於優化城市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上海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服務長三角以至全國,加快構築以市場化配置資源方式推動節能減排的新機制。上海環交所為環境能源交易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平台,開創了中國環境能源交易所的歷史篇章。        

 市場化:引領國內環境能源市場新發展

上海環交所成立後,積極創新環境能源市場領域的新機制,拓展環境能源市場的新領域,完善環境能源交易市場的各項基礎性工作,推動了國內環境能源市場的新發展。

2009 年,上海環交所成立了全國首個自願碳減排交易平台——上海世博自願減排交易平台。完成了包括聯合國館、英國館、廣東館等在內的多個世博場館的碳中和,自願減排交易平台開戶數已經達到25萬,推動了自願減排交易從單筆化交易向系統化交易發展。

同年,上海環交所開通了全國首個合同能源管理融資平台,當年即實現掛牌項目32個,探索出一條合同能源管理髮展的新模式,推動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迅速發展。

此外,上海環交所率先探索國內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參與上海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制定了我國首個綜合性核查方法--國碳標準,以及建築行業的核查方法,有力的推動了碳排放權交易的進程。

2013 年11月26日,上海碳交易市場鳴鑼開市。目前已經平穩運行三年多,是全國唯一一個連續三年100%完成履約的試點地區。截止2016年12月30日,上海市碳配額和CCER累計成交量5200多萬噸,成交金額突破6.3億元,位居全國前列。林輝介紹說,在過去的三年裡,上海碳交易機制運行平穩,市場流動性持續擴大,企業控排意識逐步提高,投資機構參與日趨活躍,交易體係不斷健全完善,初步探索形成了市場化機制推進企業層面節能減排的新路徑。

2011 年11月,上海環交所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並增資擴股,是全國首家股份制環境交易所,註冊資本3億元人民幣。本次改制,上海環交所引進了財政部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國家電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寶鋼集團、華能集團、申能、聯合投資等十家中央和地方的企事業單位作為股東,集合了全國的各類環境資源,在增強上海環境能源交易市場的國內領導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同時,為推動全國性環境交易市場形成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成為我國環境能源交易市場發展新的里程碑。

上海環交所經過三年發展,不斷創新,現已成為全國交易規模最大、交易品種最為齊全、交易流程最為規範的環境能源交易機構。同時,上海環交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環境能源交易網絡。改制後的上海環交所,進一步致力於推動全國性環境交易市場的建設,並大力參與國際市場,推動國際碳市場的新發展。

金融化:運用專業工具探討系列碳金融解決方案

   自碳市場概念進入中國以及全國碳交易試點開展以來,碳市場始終因其較強的專業性,約束了金融資本的進入。而大多數碳資產管理企業的規模也限制了其融入主流金融市場的步伐。

林輝說,碳市場需要更多參與方並且更活躍,才能更大地發揮價值,也才有可能更俱生命力。而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增強流動性都離不開金融工具的支持。為此,上海環交所成立之初,就在碳金融創新方面大膽探索。其與相關機構合作,研究了多種專業金融工具的運用方法,探討了一系列金融解決方案,建立了機構投資者、交易服務商、CCER 質押、借碳交易等製度規則以拓展市場主體、創新市場服務。開展了國內首單CCER 質押業務、推動建立了總體規模達億元人民幣的碳基金,開展借碳交易業務,並啟動了上海碳配額遠期交易產品的設計開發,不斷增強交易多元化服務功能,逐步深化市場化機制探索。

    中國開展碳交易試點以來,隨著碳市場參與主體類型不斷豐富,制度也日漸完善,碳市場愈加活躍。但碳交易現貨市場也顯現出局限性,如價格波動較大,流動性不足等,市場參與者無法對沖風險。遠期合約是重要的碳市場風險管理工具,履約企業和投資者利用遠期合約對沖市場波動風險,並且保證金交易將大大提升流動性,形成有效的遠端定價能力。

2017 12 日,上海碳配額遠期交易試運行在上海環交所正式啟動。推出的交易產品為上海碳配額遠期(SHEAF ),上市協議個,分別為SHEAF022017 SHEAF052017 SHEAF082017 SHEAF112017 

上海碳配額遠期交易成為全國首個採用中央對手清算模式的碳金融衍生品。林輝表示,這是中國碳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但為廣大碳市場的參與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金融衍生工具,而且對大量場外的談判也能起到了價格指導作用,同時還能積極促進碳市場現貨交易。

林輝介紹,上海碳配額遠期從2014 年底開始提出初步想法,經過半年多的市場調研,於2015 月形成初步的框架方案,再經過一年多方案深化研究、規則設計與報備、系統開發與建設、市場培育與推廣,於2016 11 21 -12 日開展為期兩週的仿真交易,並於12 19 日正式啟動試運行。遠期合約上線後會大大改善國內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增強流動性,對控排企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套保和對沖工具。

上海碳配額遠期產品可以幫助市場參與者規避碳價波動風險,為企業碳資產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工具,上海清算所作為中央對手清算保證了產品的規範性,也為後續全國碳市場的建立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林輝表示,上海碳配額遠期交易的推出不僅是提供了一個碳交易的衍生品交易,增強市場流動性,為機構提供避險交易工具,也是為整個碳市場提供了一枚創新的鑰匙。當然,未來碳市場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和產品來完善。

國際化:建設具有國際話語權的碳定價中心

 上海環交所成立以來,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碳市場的建設,創新國際碳市場合作與發展的新方法。同時,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創建了南南環境領域合作的新途徑,已經成為在國際環境市場領域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環境交易所。

同時,上海環交所積極組織開展國際間的自願碳減排交易。組織和承辦了2010上海世博會聯合國館以及2011年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碳中和等多項自願碳減排交易,這分別是世博歷史上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歷史上首筆自願碳減排交易,這是中國的環境能源交易所首次登上聯合國機構官方認可的國際碳市場舞台,推動了國際碳市場的新發展。

此外,上海環交所正積極探索境外機構參與上海碳交易。上海環交所與中國銀行合作制定的《境外機構參與上海碳交易的方案》,今年得到央行上海總部的認可和大力支持。在市發改委的指示下,上海環交所於7月舉辦風控和監管措施研討會,探討引入境外機構的操作方案。目前相關規則已基本確定,多家知名境外機構對參與上海碳市場交易表現出濃厚興趣。

作為對明年全國碳市場啟動的預熱活動,由上海環交所等主辦的、主題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機遇、挑戰和路徑”的2016 綠碳發展峰會暨頒獎活動已圓滿落下帷幕。

 本次峰會重點關注了碳交易和碳定價機制、低碳城市發展,共同探討中國碳市場的發展機遇、挑戰和可行路徑,致力於推進全國碳市場的統一進程,提高全社會對綠色環保事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峰會達成系列實質性成果:發布了綠碳宣言,揭曉了首屆綠碳獎之最佳碳金融創新獎、最佳碳交易實踐獎、最佳碳減排貢獻獎、最具影響力機構獎的評選結果,簽署愛丁堡大學、清潔之路、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方協議,成立“綠碳服務創新中心”和“清潔之路中國創新中心”等。

林輝表示,作為全國首家股份制環境交易所,上海環交所自2008 月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市場化、金融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充分利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全國碳交易的市場建設、交易組織工作,努力加快碳衍生品交易和碳金融的發展,提供低碳、環保領域各類專業服務。在打造集現貨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於一體的全國碳交易中心和國際領先的低碳金融與服務中心的道路上快步邁進。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