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7/01/16 | 中國官員考核環境權重首次遠超GDP

  導讀
       綠色指標考核體系,資源利用權重佔29.3%,環境治理權重佔16.5%,環境質量權重佔19.3%,生態保護指標權重佔16.5%,增長質量權重佔9.2%,綠色生活權重佔9.2%

2016年冬季以來的一場場霧霾過後,中國發展方式將迎來大變革。

1月12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月度例行宏觀數據發布會上表示,近期印發的多個涉及到生態文明指標的考核,對生態環境質量等體現人民獲得感的指標賦予很高的分值和權重。

這些辦法強化了地方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要落實“一崗雙責”,將考核結果作為各省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這將使得各地發展成果的考核,出現導向性的變化。

“通過這些指標設計、制度設計,引導約束地方黨委政府把綠色惠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質量改善。”趙辰昕在上述發布會上說。

上述考核指標中,關於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權重遠遠低於環境等指標,這意味著從1949年以來GDP至上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環境因素的考核首次置於比GDP更重要的位置。

霧霾重壓下發展導向轉變

“現在居民對霧霾感受很深的情況,說明居民更加重視生活質量。”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員趙鵬軍告訴記者,中央在考核地方時更加強調了環境指標,這使得地方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不得不考慮環境因素。

根據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在資源環境生態領域有關專項考核的基礎上綜合開展,採取評價和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實行年度評價、五年考核。

年度評價按照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實施,主要評估各地區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程度等方面的變化趨勢和動態進展,生成各地區綠色發展指數。

目標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確定的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突出公眾的獲得感。

對考核等級為不合格的地區,進行通報批評,並約談其黨政主要負責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對生態環境損害明顯、責任事件多發地區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負責人(含已經調離、提拔、退休的),按照《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進行責任追究。

趙辰昕指出,前不久印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之後,今年將加大力度抓好實施。

這些文件還引入了當地居民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滿意程度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現讓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改善上有更多獲得感的取向。

同時,這些辦法強化了地方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在結果應用上,體現了獎懲並舉。這樣做是要通過這些努力,使得環境質量就能夠越來越好。

去年入冬以來,全國重污染天氣頻發,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比較大,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甚至焦慮,輿論上也有很大的壓力。

“我們必須看到,目前雖然有成效,但是這個成效距離我們老百姓對青山碧水、藍天白雲的期望,仍有不小的差距。”趙辰昕說。

新考核政策如何執行落實

中國經濟增長的指揮棒發生重大變化,在對地方政府以及地方黨政領導考核中,有關環境、能源資源的權重,遠遠超過了GDP。

比如根據綠色指標考核體系,資源利用權重佔29.3%,環境治理權重佔16.5%,環境質量權重佔19.3%,生態保護指標權重佔16.5%,增長質量權重佔9.2%,綠色生活權重佔9.2%。其中GDP增長質量權重不到資源利用、環境質量權重的一半,佔全部考核權重不到10%。

具體而言,人均GDP增速權重僅僅佔1.83%,但是單位GDP能耗權重達到2.75%;PM2.5指標達標權重佔2.75%,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權重為2.75%;地表水劣五類水體比例、森林覆蓋率等權重也為2.75%。

國家統計局原司長黃朗輝指出,這是中國發展方式的重大變化,近期霧霾加重,社會反響較大,反映出目前環境污染加重已經影響到人身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問題。社會已經有了共識,即單純為了追求經濟增長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這樣的增長沒有任何意義。

“新的考核體系說明,未來各地要更多地確保環境質量改善,實現綜合發展,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黃朗輝說。

黃朗輝近期參加21世紀經濟研究院2016年各地綜合發展水平的測算,其中環境的權重設置比較高。他認為,明年適應中央考核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大環境權重,降低經濟增長的權重。

如果按照現在的綠色指標考核體係以及生態文明考核辦法,可能每年以及5年後大批的省市自治區未必能完成指標。比如能源總量指標可能會被突破,很多省的考核打分嚴重靠後,相關的黨政領導可能要被問責。有專家指出,這就涉及到最後的政策執行落實問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