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30年前,世界各國團結一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試圖解決一個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威脅——地球臭氧層的消耗。臭氧層是保護地球上生物免遭太陽紫外光殺傷的唯一天然屏障。
197個締約方共同簽訂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這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聯合國環境協定。在《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推動下,全球淘汰了98%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的生產和使用,臭氧空洞開始縮小,截止2030年,預計每年預防200萬人罹患皮膚癌,實現了巨大的環境、健康和氣候效益。
如今,在我們準備慶祝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之時,我們也在全球環境談判和環境治理方面迎來了新的里程碑。去年,世界見證了《巴黎協定》的簽訂,開放簽署首日共有175個國家簽署了這一協定,創下國際協定開放首日簽署國家數量最多的紀錄。本月早些時候,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批准了這一協定。

隨著世界同心同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蒙特利爾議定書》將再次扮演重要的角色。197個締約方將於下月聚首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就逐步淘汰強效溫室氣體氫氟烴達成一致。

氫氟烴(HFCs)被廣泛應用於電冰箱、空調等各種製冷空調設備中,是臭氧消耗物質的替代品。它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是標準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數千倍。

在《蒙特利爾議定書》框架下逐漸淘汰氫氟烴,即可避免在本世紀末全球升溫0.5°C。這是今年世界最重要的氣候變化行動。
《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成功表明只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就能在應對全球性環境問題上取得積極改變。30年過去了,我們或許可以再次展現統一的意志,共同對抗氣候變化,同時繼續致力於保護臭氧層。
9月9日,環保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主辦的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在北京環境國際公約履約大樓舉行。
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會上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臭氧層履約工作,不斷完善履約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積極推動各行業ODS替代,實現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已經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25萬多噸,佔發展中國家一半左右。”
中國第一階段含氫氯氟烴(HCFCs)淘汰行業計劃項目採用低全球溫室效應潛能值(GWP)的替代技術佔比達76%,在淘汰HCFCs同時實現了年減排溫室氣體86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今後,中國將繼續著力推動環境友好替代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大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
1984年,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臭氧洞,隨後多個國家於1987年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分階段限制氯氟烴(CFCs)這種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科學》雜誌 於2016年6月30日刊發的研究報告表示,有證據表明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開始修復。
來源:深圳市國際低碳發展研究院組織,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