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16/08/23 | 這些“碳詞彙”,你聽過嗎?(一)
1、碳匯(Carbon Sink)與碳源(Carbon Source)

碳匯與碳源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將碳源定義為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碳源是指二氧化碳氣體成分從地球表面進入大氣(如地面燃燒過程向大氣中排放CO2),或者在大氣中由其他物質經化學過程轉化為二氧化碳氣體成分(如大氣中的CO被氧化為CO2,對於CO來說也叫源)。

碳匯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有關資料表明,森林面積雖然只佔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溫室效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森林的碳匯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長的重要營養物質。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轉變為糖、氧氣和有機物,為生物界提供枝葉、莖根、果實、種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來源。這一轉化過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貯存庫和緩衝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壞,則變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另外,碳匯還包括草地碳匯、耕地碳匯、海洋碳匯等。
 

2、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

 

它也被譯作碳捕獲與埋存、碳收集與儲存等,是指將大型發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來,並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未來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最經濟、可行的方法。

CCS技術可以分為捕集、運輸以及封存三個步驟,商業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已經運營了一段時間,技術已發展得較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各國還在進行大規模的實驗。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三種:燃燒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燒(O​​xy-fuel combustion)和燃燒後捕集(Post-combustion)。

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許多種,一般說來可分為地質封存(Geological Storage)和海洋封存(Ocean Storage)兩類。2012年8月6日,中國首個二氧化碳封存至地下鹹水層的全流程示範工程建成投產一年多來,已累計封存二氧化碳4萬多噸,取得了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3、碳生產力(Carbon Productivity)與碳生產率(Carbon Production )

 
 

碳生產力指的是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出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倒數。碳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用更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產生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一般應該使用國際通用單位計量,如美元/千克、美元/噸、美元/摩爾等。考核、衡量指標有待學術界和相關國際組織盡快制定。

它是低碳經濟的主要量化指標之一,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質量、環境執法水平、公民和企業環境道德觀念及環境法律意識的重要指標。相類似的概念有排放強度、排放密度、人均排放等。

排放密度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CO2排放總量除以其面積得出的CO2排放均值。

排放強度廣義是指特定活動中特定污染物相對某一源的平均排放率。碳排放強度是指與GDP相對應的CO2排放率,即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單位GDP的CO2排放量。

人均排放指一國或地區的CO2排放總量除以人口數量得出的CO2排放均值。與排放總量這一絕對概念相比,排放強度、排放密度和人均排放都是相對概念。

碳生產率與碳生產力定義相似,即“單位CO2排放的GDP產出水平”。碳生產率最關注的是能源的產出效率。提高碳生產率就是在增加經濟增長和人類福利的同時,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CO2排放。

有兩種目標:一是絕對低碳;二是相對低碳。絕對低碳是根據聯合國1990年頒布的全球減排發基準線,將CO2減排到1990年的標準以下。相對低碳是指減排情況達不到減到1990年的標準時,另外設立一個階段性減排目標,並逐步實現減排目標。

“碳生產率”一詞最開始見於麥肯錫諮詢公司於2008年10月發布的一份題為《碳生產率挑戰:遏制全球變化保持經濟增長》的報告,報告將碳生產率定義為單位CO2排放的GDP產出水平,並進一步指出,任何成功的氣候變化減緩技術必須支持兩個目標——既能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又能保持經濟的增長,從而實現經濟對於CO2脫鉤發展(然而這樣的碳生產率概念主要測度的是CO2排放的經濟績效)。

將基於經濟績效的碳生產率稱為狹義的碳生產率;將基於福利績效的碳生產率稱為廣義的碳生產率。提高碳生產率需要實現經濟社會福利水平與碳排放的“脫鉤”(De-Coupling)發展。

根據福利水平與碳排放的關係可以得出4種 ​​主要的發展情形:

①福利增長和碳排放同步增長,這是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

②福利增長和碳排放出現了不同步的增長趨勢,碳排放的增長率小於福利增長,二者開始出現相對脫鉤(Relatively De-Coupling)

③在福利繼續增長的同時,碳排放的增長率為零,二者實現絕對脫鉤(Absolutely De-Coupling)發展

④在福利繼續增長的同時,碳排放的增長率小於零,二者出現非常強的脫鉤(Strongly De-Coupling)趨勢
 

4、碳標籤(Carbon Labeling)與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碳標籤是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推廣低碳排放技術,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籤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籤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也就是說,利用在商品上加註碳足跡標籤的方式引導購買者和消費者選擇更低碳排放的商品,從而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緩解氣候變化的目的。

碳標籤主要針對出口產品,目前中國還沒有推出碳標籤,國內沃爾瑪的上架產品也暫時沒有相關要求。但低碳經濟給企業帶來的外部壓力已經顯現。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產品或服務在生產、提供和消耗整個生命週期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又叫做產品碳足跡;二是僅指公司生產過程中導致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又稱為公司碳足跡。產品碳足跡比公司碳足跡蘊含的概念要廣些,包括了產品自身消​​耗(及處理)時排放的溫室氣體,還包括了生產產品的必要投入。而公司碳足跡只局限於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所以又用“隱含足跡”的術語來表達。

國際貿易領域的碳足跡指的是國際貿易品的生產和運輸兩個環節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因為國際貿易的商品不僅在生產過程會排放溫室氣體,運輸過程同樣會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

 

5、碳交易(Carbon Trading)與碳金融(Carbon )

 

《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

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在6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所以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場(Carbon Market)。

“碳金融”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而言, “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務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包括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

也有學者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內涵:從狹義上說,世界銀行把碳金融定義為提供給購買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的資源;廣義的碳金融是指氣候變化的市場化解決方案。同時,他們又指出了碳金融的四大功能:一是減排的成本收益轉化功能;二是能源鏈轉型的資金融通功能;三是氣候風險管理和轉移功能;四是國際貿易投資促進功能。碳金融涉及的主要工具有:碳貨幣、碳信貸、碳期貨碳基金等。

 

6、碳稅(Carbon Tax)

 

碳稅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徵收的稅。它以環境保護為目的,希望通過削減二氧化碳排放來減緩全球變暖。碳稅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徵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與總量控制和排放貿易等市場競爭為基礎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不同,徵收碳稅只需要額外增加非常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實現。碳稅指的是對能源消費徵收的各種稅收,人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認為,碳稅是減少能源消費和大幅削減碳排放的有效手段。由於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繫在一起,碳稅在理論上被設定為需要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管理體制,以實現最優產出,但這並不是必然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確定排放限額及減排目標的情況下,在國家或區域的層面實施碳稅具有相當的優越性。

文章來源: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