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5/02/07 | 碳核算與碳核查有什麼不同?主要工作內容都是什麼?

在全球氣候變遷和低碳經濟的背景下,碳核算與碳核查作為評估和管理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本文旨在深入探討碳核算與碳核查的區別,解析兩者在碳排放管理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如何透過這兩大工具實現碳足蹟的精準管理。

# MRV體系#

我們在準確的明白碳核查和碳核算的區別之前,先提到我們之前講到的「MRV」.

「MRV」準則是企業碳排放會計的基本準則,也是碳市場定價與管理的基石。

MRV機制包含以下3部分內容:

(1)可監測:即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監測,是指為了計算碳排放而採取的一系列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包括能源、物料等數據的測量、取得、分析、記錄等;

(2)可報告:即將碳排放相關監測資料進行處理、整合、分析,並依照統一的報告格式向主管機關提交碳排放結果;

(3)可核查:即獨立第三方機構透過文件審核及現場審核等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碳排放報告進行核證,出具核查報告,確保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準確可靠。

#碳核算#

碳核算,簡而言之,是對特定主體(如企業、產品、專案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量化、報告和核實的過程。它是碳排放管理的基石,為制定減排策略、評估減排效果提供了數據支撐。透過碳核算,企業能夠清楚了解其碳排放現狀,並識別減排潛力,進而採取有效措施降低碳足跡。

碳核算主要工作內容

資料收集與整理:

首先,需全面收集與碳排放相關的數據,包括但不限於能源消耗、生產過程排放、運輸排放等。這些數據應來自可靠的記錄系統,確保準確性和可追溯性。

排放因子選擇與應用:

根據國際公認的排放因子資料庫或產業標準,為各類排放源選擇適當的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是連接活動與排放量的橋樑,其準確性直接影響會計結果的可靠性。

核算模型建構與計算:

基於收集的數據和選定的排放因子,建構碳排放會計模型。透過模型計算,得出特定時間段的碳排放總量,以及各類排放源的貢獻比例。

報告編制與審核:

將會計結果整理成報告,詳細說明核算方法、資料來源、計算過程及結果分析。報告應經過內部審核和外部第三方機構的獨立審核,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和報告的公信力。

#碳核查#

碳核查,指由具備資格的第三方機構對碳核算報告進行獨立審查、核實和確認的過程。它旨在確保碳會計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提升碳排放資訊的透明度,並為政府監管、市場交易和社會監督提供可靠依據。

碳查核主要工作內容

核查準備:

核查機構需熟悉核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核算方法和歷史數據,制定詳細的核查計劃,明確核查範圍、重點和方法。

現場核查:

透過現場訪談、資料查閱、資料核對等方式,對核算報告中的關鍵資料和排放源進行實地核查。重點在於資料的來源、計算方法、排放因子的選擇等關鍵環節。

數據分析與比對:

將現場核查所獲得的數據與核算報告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識別差異與潛在問題。必要時,請核查對象提供額外證據或進行補充說明。

核查報告編制與提交:

根據核查結果,編製核查報告,詳細闡述核查過程、發現的問題、整改建議及最終確認的碳排放量。報告應提交給政府監管機構或相關利益方,作為碳排放管理的重要依據。

#碳核算與碳核查的差別? #

於企業而言,碳盤查和碳核查最直觀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出於自身的意願:在進行組織碳排放核算時,若出於“自發”則是碳盤查,若是出於“強制”,則是碳核查。

因為我們都知道,要進行降碳,減碳,都先得對企業進行碳排放核算,摸清到底排放了多少碳。

如果是企業想查清楚自己的排放水平,那麼這個過程我們就稱“碳盤查”,如果懷疑企業上報的排放水平有問題,需要仔細檢查是否存在遺漏或造假,這個時候就需要對企業提交上來的碳盤查報告進行審核,這個過程就稱為“碳核查”。

所以二者在主體,工作流程和目的都有差別:

主體角色:

碳核算是企業內部的自我評估過程,由企業自行組織完成;

而碳核查是由第三方機構進行的獨立審查過程,具有更強的客觀性和公信力。

目的與重點:

碳核算著重於量化碳排放量,為減排策略制定提供基礎;

碳核查則著重於驗證核算資料的真實性,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和透明度。

工作流程:

碳核算包括資料收集、因子選擇、模型建構和報告編制等環節;

碳核查則包括核查準備、現場核查、數據分析和報告編制等步驟。

總之,碳核算是碳核查的基礎,沒有準確的核算數據,核查將無從談起;碳核查是碳核算的保障,透過第三方驗證,確保核算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結語#

碳核算與碳核查作為碳排放管理的兩大支柱,它們在確保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推動減排目標的實現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加強碳核算與碳核查能力建設,提升碳排放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的水平,已成為各國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