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在此之前,馬來西亞碳交易所(Bursa Carbon Exchange,BCX)在吉隆坡舉辦了第二屆馬來西亞碳市場論壇(MCMF)。論壇上,馬來西亞碳交易所重點尋求成為東協集團內的「統一」力量,以加快區域碳市場的項目採用,並為東協共同碳框架(ACCF)奠定基礎。框架旨在促進有興趣的東協成員國制定國家碳標準,鼓勵在目標及戰略領域(如能力共享和東協區域內的互通性)相互承認方法學和共享資源,從而建立「統一」的東協區域碳市場。
近日,關於東協統一碳市場,馬來西亞碳市場相關人士再次發表觀點。以下是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會長,泰萊大學和聯合國訓練研究所永續發展學兼任教授內容主要觀點:
“東協分散的碳市場具有尚未開發的潛力,可以推動區域氣候行動和經濟成長,並具備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領導者潛力。”
融合自願和合規碳市場的統一的市場,可以增強東協的全球競爭力,促進跨境合作並吸引綠色投資。透過將其多樣性轉化為優勢,東協有機會開創一個充滿活力的碳市場並引領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
隨著氣候變遷的加速,東協開始探索利用碳市場作為解決本地區碳排放成長問題的工具。但在本地區建立有效的碳市場之路充滿挑戰,但也蘊含著重大機會。
東協碳市場的挑戰
2024年,東協碳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且分散。新加坡於2019年啟動碳稅徵收計劃,適用於每年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為25,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所有工業設施。
馬來西亞在2022年推出了自願碳市場,目的是促進企業責任並使企業能夠實現其氣候目標。馬來西亞碳市場協會於2024年7月成立,顯示私營部門已準備好在促進碳市場發展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印尼和泰國也在探索類似措施的可行性。泰國的自願減排計畫是該國應對氣候變遷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自願系統由泰國溫室氣體管理組織監督,為各組織透過各種減排計畫產生碳信用提供了一個框架。這些碳信用隨後可以出售或用於抵消公司和個人的碳足跡。
東協碳市場的分裂既是該地區面臨更廣泛挑戰的表現,也是其現狀原因。
首先,東協缺乏一個集中的框架來實現碳定價方案的平等。對此,有人呼籲採取一種將自願市場和合規市場結合的混合方法,因為這可以有效地平衡監管和靈活性。這將使各國能夠實現嚴格的國家目標,同時鼓勵私部門創新和跨境合作,從而促進一個更整合和有彈性的區域碳市場。
東協國家在經濟發展、能源結構和機構能力方面的多樣性對建立統一的碳市場提出了挑戰。例如新加坡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擁有成熟的金融業,有能力實施和管理複雜的碳市場機制,但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可能難以獲得參與此類市場所需的技術和資金資源。如果沒有一個共同的碳框架,就很難確保減排和碳定價等價的環境完整性,而這對於碳交易體系的可信度至關重要。
另一個挑戰是碳洩漏的可能性。一個國家的減排會導致另一個國家的排放量增加。這在經濟活動緊密相連的東協尤其重要。如果沒有明確的碳定價等值政策,企業可能會遷移到監管較不嚴格的國家,從而削弱該地區氣候政策的整體有效性。
東協碳市場機遇
儘管有這些挑戰,但東協碳市場的統一運作可能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統一的區域碳市場可以增強東協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並有助於更經濟高效地實現其氣候目標。這將使欠發達國家能夠吸引對低碳技術的投資,而較發達國家則可以更經濟地實現其排放目標。
東協的多樣性也可以成為一種優勢。該地區的不同國家擁有獨特的資源和能力,如果能夠有效協調,就可以創造一個強大而充滿活力的碳市場。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森林可以透過REDD+(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等措施成為重要的碳信用來源,而新加坡的金融專業知識可以使其成為碳交易的區域中心。
為了發揮東協碳市場的潛力,必須採取幾項關鍵行動。首先,在私部門參與和跨境貿易至關重要的自願性碳市場中,東協成員國之間缺乏標準化的碳排放方法可能會損害透明度和可信度。泰國和印尼都已製定了國內碳排放標準方法,可以將其作為實現相互認可的起點。2024年馬來西亞碳市場論壇上提出了建立東協共同碳框架的想法,這可以確保減排的環境完整性並建立市場信任。
其次,東協應探索建立區域碳市場或透過制定更好的政策將各國市場連結起來的可能性。這需要克服政治和經濟差異,但在節省成本、增加對低碳技術的投資以及提高流動性方面的好處可能是巨大的。區域合作還可以為東協各國的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助於解決碳洩漏的風險。
能力建構也至關重要。欠發達的東協國家需要技術和資金支持才能有效參與碳市場。這可以透過區域合作和國際夥伴關係來促進,確保所有成員國都能從碳市場帶來的機會中受益。東協各碳市場協會已經在討論如何促進這項進程。
東協碳市場正處於關鍵時刻。碳定價平等、產能差異和碳洩漏等挑戰十分嚴峻,但經濟成長、氣候行動和區域整合的機會也同樣引人注目。透過採取策略行動克服這些挑戰,東協可以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領導者,同時推動整個地區的永續發展。而碳市場「統一」前進的道路需要遠見、合作和對共同目標的承諾。
來源:碳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