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4/07/18 | 川普若重返,全球氣候治理或將遇顛覆性挑戰

川普上台可能導緻美國氣候“開倒車”,還會為其它國家減排帶來不良影響。

▲美國總統大選第一次辯論結束後,人們開始擔心川普會捲土重來。本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個月後,全球將迎來兩件重大的事件。 11月5日的美國總統大選以及一週後就將在阿塞拜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而一週前,美國總統大選第一次辯論結束後,人們就開始擔心,如果川普因拜登表現不佳捲土重來,可能會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嚴重影響。

儘管兩位總統候選人花在氣候議題上的時間只有幾分鐘,並且雙方的回應被外界認為含糊不清或答非所問,但顯而易見兩人在氣候問題上迥然相反的立場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應對將產生重大影響。

拜登政府的氣候政策是預計2030年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而川普對氣候變遷持強烈懷疑態度,支持化石燃料開發,在其任總統期間廢除了歐巴馬政府應對全球暖化的諸多國內監管規定,也讓美國退出了國際多邊合作公約《巴黎協定》。

根據氣候新聞網站Carbon Brief估計,如果川普勝選,2030年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05年相比將增加40億多噸。川普「新任期」內的額外排放量將抵消過去五年全球部署風能、太陽能和其他清潔技術所節省的全部能源總和的兩倍以上。

▲當地時間2017年6月1日,美國華盛頓,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美國退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巴黎協定》

日前,美國媒體曝出川普團隊甚至計畫進一步退出《巴黎協定》的母公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生效。已經批准《公約》的198個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防止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危險」幹擾是《公約》的最終目標。

「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相當於美國從多邊氣候機制中『一勞永逸』地退出了。國際社會需要重新審視未來氣候多邊合作怎樣進行,這將是一個顛覆性的挑戰。

李碩認為,現在美國國內主流的觀點也越來越認為民主黨候選人在這次大選中處於弱勢。 “所以現在應該非常務實且緊迫地對川普可能當選之後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怎樣在氣候問題上應對展開討論和思考。”

如果川普重新上台,美國大概率會在氣候政策上退步,如果導致其他國家也放緩或減少其氣候承諾,那麼全球暖化將難以控制在《巴黎協定》設定的1.5攝氏度目標以內。

拜登的氣候成績單

四年來,儘管並沒有完全兌現上任前的承諾,拜登政府在氣候議題上的成果總體上值得肯定。

2021年1月27日,上任伊始的拜登就簽署了關於應對國內外氣候危機的行政命令,提出要“將氣候危機置於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的中心”,促進全球行動,並搭建了一個全面的氣候行動框架。

回顧過去四年,拜登任內的氣候政策主要集中在發展清潔能源和加強氣候復原力方面,同時致力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促進環境、經濟和種族正義。

具體而言,拜登政府的主要氣候政策和行動包括: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成立國家氣候工作小組,由國家氣候顧問擔任主席,協調21個聯邦機構的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強氣候適應能力,推動清潔能源發展;要求各聯邦機構制定具體的氣候適應計畫;設立環境正義機構間委員會,監督和推動改善受氣候變遷和污染影響最嚴重社區的環境正義計畫;設立總統氣候特使,委派前美國總統候選人、國務卿和資深參議員克里擔任,協調和強化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並重啟了中美兩國在氣候領域的合作。

2021年11月5日,拜登簽署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簡稱IIJA),它被認為是美國近年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立法之一,向基礎設施的重建和現代化方面提供了超過1兆美元資金,包括道路、橋樑、公共交通、電網等。該法案包含多項針對氣候變遷和清潔能源的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IIJA的資金大多流向了與駕駛相關的項目,因為汽車是大部分美國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對於這一領域從石油轉型到電力的投資可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3年11月,法案推出兩年後,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分析指出,拜登頒布的一系列措施已經開始產生正面影響,推動了美國州和地方政府的計畫申請和建設。但至少還需要五年時間才能判斷這些政策是否有效;投資的全部經濟影響將在十年或更長時間內逐漸體現。

在IIJA的基礎上,拜登政府於2022年8月16日簽署了《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簡稱IRA),白宮稱之為「國會在清潔能源和氣候變遷方面採取的最重要的行動”,儘管它與拜登在2021年上任時提出的早期提案規模相去甚遠,甚至包含了一些擴大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的規定,但外界還是普遍認為,該法案是美國有史以來通過的最具雄心壯志的氣候行動。

法案總計包含約4,370億美元的支出,其中3,690億美元專用於減排措施,如發展低碳能源、對電動車的稅收減免,補貼安裝太陽能板和電池儲存系統,提高家庭和商業建築的電氣化和能源效率等,旨在大幅增加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

根據Carbon Brief報道,儘管總體上法案得到了積極評價,但其仍未能充分解決美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並允許了新的石油鑽探,表現出對化石燃料行業的綏靖態度。而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更進一步指出,IRA在國會通過時完全沒有得到共和黨的支持,只依靠民主黨籍副總統的投票打破了50-50的平局,顯示出美國國內兩黨在氣候議題上深刻的政治分歧。這種分歧可能對未來的政策實施帶來挑戰。

川普的氣候否認主義

時光倒回到七年前,2017年,川普上任後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震驚全世界。川普表示,該協議「破壞」美國經濟,並使美國「處於永久的不利地位和貧困」。

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馬克‧穆羅(Mark Muro)認為,與退出《巴黎協定》相比,更大的問題是川普和他的政府持續的氣候否認主義。

整體來看,川普任期內的氣候政策和行動主要集中在對歐巴馬時期環境政策和法規的削弱以及對化石燃料產業的支持。

川普任內簽署的13771號行政命令,要求政府機關每台一項新法規,就必須取消兩項​​現存法規。這項工作的大部分內容都集中在削減奧巴馬時代的法規,並削弱機構的法定權力。

川普在總統任期內撤銷了100 多項環境法規。其中大部分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限制發電廠、汽車和卡車污染的措施。包括取代了清潔電力計劃( Clean Power Plan );根據《瀕危物種法》重新定義了關鍵條款;取消了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禁令,反對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削弱了規範有毒煤廢物處置的煤灰規則;各聯邦機構也以各不相同的方式放鬆了環境管制,例如放鬆排放標準、反駁環保署之前的調查結果等等。

在川普任期結束後,白宮存檔網站稱川普政府“釋放了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潛力”,核心觀點是透過增加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減少美國對外國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獨立。近70年來,美國首次成為淨能源出口國,並且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川普政府也提供了一些保護環境的措施,例如減少海洋垃圾和恢復公共土地,但整體基調偏向平衡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這些政策在媒體和專家中也引發了強烈的爭議,支持者強調其經濟效益和靈活性,批評者擔憂其對環境保護和公共健康的長期負面影響。

《自然》雜誌指出,科學界普遍擔憂,川普政府削減科研經費,減少科學家在政府中的話語權,這些行為對科學和環保政策的削弱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

川普若當選後的預測

如果川普在11月的大選中勝選,美國乃至全球的氣候政策勢必將受到巨大的影響。

《衛報》對川普的多位盟友和顧問進行採訪後得出的結論是,與稍顯混亂的第一任期相比,川普(倘若當選)的第二任期會更有條理、更極端;他會毫不掩飾地推翻前總統拜登的氣候政策,就像他在第一個任期內所做的那樣;推動化石燃料生產,排擠主流氣候科學家,推翻限制全球暖化的排放規則。

根據MIT科技評論報道,川普團隊曾明確表示,他會嘗試廢除拜登的標誌性氣候法案IRA,並推翻拜登在包括發電廠、汽車和甲烷方面的大多數氣候政策。川普還計劃增加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開採,其競選口號之一是「Drill, baby, drill」(鑽吧,寶貝,鑽吧)。

如果這些法案被廢除,可能會對美國清潔能源產業造成重大打擊。不過另一方面,由於該法案已經在多個共和黨領導的選區帶來了大量投資和就業機會,廢除這項法案可能會面臨黨內的阻力。

根據POLITICO報道,川普競選團隊也宣稱,如果川普再次贏得總統大選,美國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目前他們已起草了「幾個不同版本」的行政命令草案,其中一個版本甚至包括將美國從《巴黎協定》的母公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中除名。

而對於美國退出UNFCCC 的擔憂,李碩表示,「和《巴黎協定》不一樣,想再加入UNFCCC需要參議院2/3多數的支持,以現在美國的黨派分歧程度,沒有一個黨可能控制2/3的絕對多數,(如果真的退出)要重回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李碩認為,鑑於目前的現實選情,應該非常務實並且緊迫的進行對於川普可能當選之後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怎樣在氣候問題上應對的討論和思考。

在他看來,國際社會需要在11月5日選舉結果出來後立即採取措施因應。 「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在美國選舉之後一週就將召開,所以這要求國際社會在COP29的第一天就要有所表態。這對所有國家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各國應當保持戰略定力。

但僅僅保持對《巴黎協定》目標的承諾恐怕還不足以說服整個國際社會和輿論,各國還需要拿出一些實際行動證明對多邊主義的堅持。 「例如在COP29上就未來氣候資金形成一個有力度的目標。但這件事情政治難度坦白講也不低。」李碩說。

另外,今年底到明年初,是依照《巴黎協定》各國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未來氣候目標(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簡稱NDC)的時間。在新一輪的國家自主貢獻當中,李碩認為各國應帶來有力度的目標,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證明:如果美國在氣候問題上開倒車,其他國家還是保持住自己氣候行動的節奏跟力度。

新罕布夏大學研究員、前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官員羅森博格(Andrew Rosenberg)總結說:“任何關心公共衛生、環境、科學、國際關係的人,都應該害怕川普的回歸。”

來源:碳中和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