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2/11/30 | 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碳中和、碳關稅背景下的自願碳市場

金融界11月25日消息,由金融界主辦的“2022綠色金融國際論壇”於11月25日盛大開幕。論壇以“守護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為主題,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來自銀行業協會、信託業協會、北京綠色金融協會、中華環保聯合會以及學術機構、金融機構、低碳轉型優秀企業的30餘位重量級嘉賓蒞臨峰會,共同就綠色經濟、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綠色產業等四大模塊的熱點問題展開探討。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出席論壇並發表了演講。

  梅德文在演講中表示,碳市場是低成本、高效率地促進碳中和的製度工具,分為強制碳市場和自願碳市場。自願碳市場是強制碳市場的重要補充,它不僅可以有效的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激勵機制,還可以有效降低強制碳市場、控排企業的履約成本。

  影響國際自願碳市場的五大機制

  “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產物,截至目前,全世界有25個碳市場正在運行。去年全球碳市場的成交金額是7600億歐元,其中歐盟碳市場大約是6800億歐元。” 梅德文介紹,碳市場分兩類市場,一類是強制碳市場,另一類是自願碳市場。所謂強制碳市場是針對於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企業。而風光、水電、生物質發電等為代表的低碳的、零碳的企業,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應該有一個激勵機制,因此國際社會就創新性的推出了自願碳市場。一方面它是一種激勵,另外一方面它也可以有效降低履約企業的履約成本。

  梅德文稱,自願碳市場需要有三個流程,第一,要基於一定的項目開發,比如說風電、光伏、水電、新能源等;第二需要核證;第三,自願碳市場與強制碳市場一般來講有一個抵消比例,抵抵消比例不能過高,過高會影響強制碳市場的價格,但是過低也會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激勵不足,這就是所謂的自願碳市場。

  另外,梅德文在演講中介紹了國際上自願碳市場的五大交易機制。第一個是聯合國正在推動建立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最終的時間節點為2030年前完成所有體制機制的搭建。第二個是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機制(CORSIA),即國際民航組織建立的為全球航空業設定統一的減排目標以及實施方案的市場化減排機制。第三個是TSVCM機制,TSVCM的目標是基於產品和市場兩方面,一方面建立一個高誠信度的VER產品,另一方面建立一個統一的、高透明度、高流動性的VER市場。第四是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簡單說就是碳關稅。第五個機制是美國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法案通過一系列支持和補貼政策,將大力推動美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也將刺激電動汽車、儲能、碳捕獲和風能等其他清潔能源行業的爆發。

  同時,梅德文介紹了包括新加坡的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limate Impact X,CIX)、歐洲能源交易所(EEX)和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內的五家主要的國際碳交易所。這五個交易所都推出了全球化的、面向國際的統一的碳信用交易合約,都希望為全球自願碳市場的交易做出貢獻。

  我國自願碳市場面臨的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強制碳交易市場應該說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第一個履約期完美收官,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有效促進了企業減排和綠色低碳轉型。但在交易量、流動性、價格、投融資功能等方面,同歐盟碳市場相比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

  據清華大學張希良團隊研究,2020年我國8大重點排放行業排放67億噸(佔總排放三分之二),剩餘33億噸(佔總排放三分之一)需要自願減排解決。截至目前,我國自願減排交易體系已公示1315個項目,簽發391個項目(不包括重複記錄項目)的CCER,簽發減排量約為7700萬噸。

  CCER中文名稱為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它是指對我國境內特定減排項目(比如可再生能源利用、林業碳匯、甲烷再利用)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並在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

  全國碳交易市場履約抵消政策明確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CCER抵消碳配額的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按照目前全國碳市場45億噸配額規模測算,每年CCER需求量最大為2.25億噸。梅德文表示,與此需求量相比,當前市場上剩餘CCER數量已經嚴重不足。因此,加速推進CCER管理辦法修訂和新項目備案重啟已經成為我國碳市場主管部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在梅德文看來,我國自願碳市場發展將有力促進低碳項目融資,助力我國穩增長下的雙碳大發展。下階段,我國需要下大力氣培育國內的碳抵銷市場與碳信用交易場,為與全球碳市場的聯結做好準備。基於歐洲碳價與他國或者地區碳價的差值計算碳關稅的機理,也許到2050年前後,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碳交易市場有望大致形成一體化,國內的碳價可能會與國外逐步趨同,使我國的碳價上漲,這可能是“一價定律”、“要素價格趨同理論”等經濟規律在碳市場的使然。

  為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及技術研發。去年國務院發文鼓勵金融機構依法設立綠色金融專門機構,設立國際綠色投資集團,推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在承擔全國自願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建設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梅德文介紹,綠交所目前正在搭建全國CCER交易系統,目前已啟動交易規則、交易系統設計相關工作,積極建設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中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碳市場將逐漸完善。也許未來2-3年內,八大行業有序納入,配額總量有望擴容至70-80億噸/年,納入企業將達到7000-8000家,按照當前50元碳價水平,市場總資產將達到4000-5000億元。按照當前的交易換手率(5%)與價格(50元人民幣),中國碳現貨市場交易量每年會有3-4億噸,年交易額可達200億元。

  推進我國自願碳市場發展建議

  梅德文總結到,碳中和的挑戰前所未有,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我國能耗大約佔全世界的1/4,碳排放接近全世界的1/3,煤耗接近全世界的1/2。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結構以製造業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金融資產結構以化石能源資產為主,以銀行為主。導致中國碳中和的風險和壓力巨大。所以它需要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場機制、金融手段來有效的降低碳排放。

  不過,我國碳中和的機遇也是千載難逢,梅德文稱,我國具備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體系,我們的風光等新能源裝機大約佔全世界的80%,儲能產能佔全世界的70%,風光等新能源裝備製造業佔全世界的60%,電動車佔全世界的50%。

  雖然目前還有很多問題,包括在觀念上、在利益上還無法達成全部共識,但是毫無疑問,自願碳市場對於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溢出效應、激勵機制。如何把我們這樣一個100億噸的碳排放進行碳中和,同時把我們的新能源產業體係發展得技術更高、速度更快、實力更強,就必須要大力發展碳市場。

  而且,我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綠色信貸市場和較大規模的綠色債券市場,如果進一步做大做強市場化、國際化的碳市場,就可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梅德文看來,如果抓住這一次新能源革命的機遇,也許可以超越所謂的能源不可能三角,希望就在於我們能否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綠色金融體系。

  根據統計,歷史上,人類每次工業革命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否提供一個大規模的低成本的長期資金。英國發生的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靠的是債券市場,美國發生的人類第二次工業革命靠的是股票市場。那麼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需要一個新型的金融資本市場。梅德文認為除了銀行與股市之外,那就是碳市場。

來源: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