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1/03/22 | 中國恐被徵收2290億元碳關稅
導讀:歐盟碳關稅一旦落地實施,一些與其有貿易往來國家的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例如石化、金屬冶煉、化工、汽車和家電等,都可能面臨較大影響!
2021年3月10日,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與世貿組織兼容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決議,並將於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提出關於碳關稅的具體方案,屆時碳關稅提案將納入歐盟氣候目標計劃的一部分。該議案稱,如果一些與歐盟有貿易往來的國家不能遵守碳排放相關規定,歐盟將對這些國家進口商品徵收碳關稅。
議案主要包括三點內容:
  •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下的所有商品均應納入碳關稅徵收範圍;
  • 碳關稅所得收入應支持歐盟氣候能源產業政策;
  • 該機制不得被貿易保護主義濫用。

專家表示,歐盟碳關稅一旦落地實施,一些與其有貿易往來國家的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例如金屬冶煉、化工等,都可能面臨較大影響。隨著全球碳中和目標的推進,假如碳關稅制度在世界上逐漸推廣,不僅對全球貿易,也會對各國的產業結構變化及證券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據歐盟統計局發布的外貿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歐盟從中國進口商品3835億歐元,折合現在兌換情況1歐元=7.758人民幣。

高盛集團(The Goldman Sachs Group,Inc)預計:如果對整個碳足跡徵收100美元/噸CO₂的碳稅,那麼中國對歐盟總出口每年將可能被徵收高達2290億元人民幣的碳邊境調節稅!該稅款約占我國每年出口歐盟品總額的7.7%
 

2023年之後高耗能行業將逐步納入

 
歐盟打算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碳邊境調節稅提案是這個宏偉目標的一部分。2019年12月頒布的《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將碳邊境調節稅連同能源稅制改革作為加速這一轉型的方式之一。

此次通過的議案稱,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需要防止“碳洩漏”,如果僅將在歐盟生產的高污染企業轉移到非歐盟國家,全球在氣候問題上作出的努力將受到影響。碳洩漏是指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會引起發展中國家排放量的增長。

據悉,從2023年開始並經過評估後,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將覆蓋電力行業以及水泥、鋼鐵、鋁、煉油、造紙、玻璃、化工和肥料等高能耗產業;這些產業目前仍然繼續獲得大量免費碳排放配額,相當於歐盟工業排放量的94%。
歐盟委員會經濟復甦計劃建議此前指出,根據范圍和具體設計的不同,碳邊境調整機制每年大約可以帶來50億至140億歐元的額外收入。
目前多國都有徵收碳關稅考慮。除了歐盟和美國,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也在考慮引入碳關稅。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碳關稅是可以按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方式徵收的。而關鍵在於對進口商品碳排放的計量以及碳關稅的徵收方法,這也是相關製度建立與推行過程中會遇到的最大的技術性困難。

 

歐盟碳關稅議題已引起市場關注。有專家指出,一方面,碳關稅的徵收將直接導致高碳企業產品的出口成本上漲,削弱高碳企業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相應的高碳產品出口也會被徵收碳關稅的國家限制出口數量,從而導致出口市場被壓縮,這對我國出口貿易將帶來影響。
安泰科研究團隊認為,歐盟碳關稅政策的實施將對中國鋁材出口帶來新的壓力。鑑於我國偏重化石燃料的能源結構,鋁行業的碳足跡明顯高於國外水電豐富國家的水平。2020年,我國電解鋁行業的單位排放強度是歐盟的3倍。在此壓力下,未來鋁材出口形勢更加嚴峻。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倒逼的大背景下,高耗能行業必將加快綠色轉型的步伐,這是助推我國全面實現“30-60”目標的現實要求,也是相關行業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碳信託(Carbon Trust)中國辦公室負責人趙立建表示,在中國,不少個人和企業將CBAM看作一種貿易壁壘和額外的出口成本,但有一些擁有先進技術和低碳產品的企業可能也會將CBAM視為一種機遇。
多位專家都認為,中國企業應該行動起來,加深對產品碳足跡及如何減少碳足蹟的了解,這將有助其落實綠色發展戰略,做好應對歐盟邊境稅的準備。同時,加快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不但能夠助力節能減排,也能持續激勵可持續綠色投資。

避免關稅?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革命

 

關於歐洲議會通過關於與世貿組織兼容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決議,在部分斥責收稅機制的情況下,卻有不少人如此表明:

發展新能源行業中清潔能源、生物燃料、氫能三大方向是最多的呼籲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同樣建議全球碳中和就是中國製造進一步騰飛的歷史機遇。工業體系去碳化帶來的重構,提供了中國高端製造業“換道超車”的機會,在交通領域,中國的動力電池技術正在取代德國擅長的發動機技術;在發電領域,中國的智能風機正在取代美國擅長的燃汽輪機;在材料領域,中國崛起的合成生物技術將超越傳統的化工技術。

來源:碳交易產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