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0/08/03 | 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經濟加速綠色轉型

今年以來,全人類以及全球經濟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為遏制疫情的進一步蔓延,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普遍對經濟活動採取了封鎖措施,限制社交活動和社交距離,全球經濟以及人員流動陷入“大封鎖”狀態。而正是因為全球範圍內工業以及人類活動的大幅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球碳排放量,氣候變化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促進全球經濟的複蘇與發展成為關鍵議題。事實上,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經濟金融體係發生結構性變化,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而全球經濟的發展並非不可以與保護環境以及遏制氣候變化相兼容。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也有推動經濟金融發展的新機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為全球能源轉型、全球經濟實現綠色以及可持續發展打開了新的窗口。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向可持續轉型已經成為多國政府的共識。全球各主要國家政府已經開始行動,通過政策鼓勵以及限制的方式,推動全球能源消費向更加清潔的方向轉型。而各大金融機構在助力綠色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綠天鵝”隱藏經濟金融風險
 
國際清算銀行近期發表了一本題為《綠天鵝》的新書,書中提出,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綠天鵝”事件,從而進一步觸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國際清算銀行副行長、該書的合著作者路易斯·佩雷拉·達席爾瓦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如澳大利亞山火和加勒比海颶風的發生頻率和劇烈程度不斷提升,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
 
另外,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發布的《2020全球風險報告》也提出,在本次調查的10年展望中,按照概率排序的全球五大風險首次全部為環境風險,分別為:帶來財產損失、基礎設施損失及人命喪失等重大損害的極端氣候事件;政府及企業採取的氣候變化緩和與調整措施的失敗;人為環境破壞及災難,包括環境犯罪,例如土壤破壞及放射性污染;將對環境帶來不可逆後果的主要生物多樣性損失及生態系統崩潰(陸地或海洋);導致人類及工業資源的嚴重枯竭,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及地磁暴等主要自然災害。
 
由此可見,氣候變化以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後續問題已經對全球經濟環境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氣候變化帶來的金融風險堪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由於氣候變化會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我們將面臨一種情景,即大型金融產品提供商無法將風險從其投資組合中轉移出去。氣候變化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造成了不同的風險,特別是對保險業和銀行業。”法國外貿銀行綠色與可持續金融業務董事郭曉菲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從經濟金融角度看,氣候變化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理風險,即極端自然災害帶來的“物理風險”直接影響我們的社會,並有可能影響經濟;二是轉型風險,即當實體經濟走向一個更可持續、污染更少的未來時,往往意味著企業正在轉變商業模式,而這種轉型可能會給經濟帶來潛在的轉型風險。
 
明晟公司(MSCI)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研究部亞太區(除日本和澳洲市場)主管王曉書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轉型風險在國家層面體現在各國紛紛簽署氣候協議,加強環境監控監管力度,從而對一些高碳排放的行業帶來壓力和減排成本的上升;在經濟市場層面則體現在部分與緩解氣候變化有衝突的行業或資產,如傳統化石燃料能源產業,容易受到更大的衝擊,在全球低碳化轉型中可能逐漸被清潔能源替代,成為價值縮水的擱淺資產;在政策、市場以及社會觀念的多方壓力下損失經濟價值。這些資產或行業市值的波動反過來又會增強經濟市場的不穩定性,暴露更多不能適應風險波動的資產。因此,管理氣候風險在投資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投資者期望能衡量氣候變化的影響,從而調整投資組合以抵禦相關風險。
 
經濟復甦添“綠色”特徵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猛烈衝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6月的最新預測中,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萎縮4.9%。面對充滿荊棘的經濟復甦之路,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在尋找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刺激經濟,這為經濟增長朝著更加綠色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助力,而這一過程也充滿了挑戰與機遇。
 
安本標準投資管理亞太區企業管治主管大衛·史密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來自氣候變化的威脅促使未來朝向低碳經濟發展,這一轉變將對許多企業的商業模式造成顛覆性的影響。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經濟和企業會面臨各種過渡性風險。比如,由於監管機構鼓勵轉向低碳能源,並懲罰未能減少碳排放的企業,因此某些行業的企業盈利能力會受到碳價格的衝擊。同時,還存在擱淺資產風險。由於需求的轉變,包括化石燃料儲備、煤電廠或天然氣基礎設施在內的資產會突然發生貶值。此外,隨著公眾輿論的變化,消費者的預期和行為將受到影響,還會給企業帶來名譽風險。”大衛·史密斯說。
 
普華永道在一份全球CEO調研報告中提出,24%的受訪CEO對當下的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表示“極度擔憂”。他們意識到自然環境對經濟環境的影響力,也清晰地看到投資“綠色經濟”在維護品牌聲譽、提升市場覆蓋率以及獲取政府和財政支持上呈現的優勢。
 
從目前的情況看,各界普遍認為,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刺激計劃中,綠色低碳項目的投資和發展佔有重要地位。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以及循環經濟等方面都充滿了發展的潛力和機會。
 
“第一是開發新技術,如電動車等低碳技術、可完全回收材料等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新技術等;第二是新的生活方式,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幾乎所有企業都實行在家辦公的戰略,這導致了對網絡技術的巨大需求。而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讓基礎設施和設施更加高效,共享平台應運而生。”郭曉菲說。
 
另外,王曉書表示,MSCI將氣候變化的影響分為了三個部分:由高效率能源項目、低能源成本、優化能源結構帶來的直接經濟機遇;由緩解氣候變化、行業領先性措施帶來的間接潛在社會機遇;由於各行業目前所面臨的不可避免的低碳經濟轉型、核心低碳技術專利高需求帶來的技術機遇。
 
大衛·史密斯則認為,過渡至低碳經濟為可再生能源及其存儲技術,提高建築、工業和交通運輸的能源效率,在交通運輸中淘汰內燃機(即採用電氣化)以及碳去除等領域提供了投資機會。
 
“若要緩解氣候變化造成的長期影響,意味著需要在適應性方面進行投資,從而使企業、城市和國家更具韌性,投資包括基礎設施(例如保護沿海城市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水和土壤管理(以穩定不斷下降的農作物產量,並協助缺水地區依賴水資源的產業)以及能解決居住環境因全球氣溫升高而惡化的科技。”大衛·史密斯說。
 
政府與企業齊發力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的綠色轉型,全球各國政府以及企業需要共同努力。在宏觀層面,各國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製定和推出的綠色經濟發展計劃,將成為引導市場需求以及企業行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促進能源消費轉型以及發展綠色金融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餘額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全年新增1.13萬億元,占同期企業和其他單位貸款增量的14.2 %。2018年,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合計224.2億元。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綠色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綠色租賃等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不斷湧現,有效拓寬了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和項目風險。2016年至2019年年末,中國在境內外累計發行綠色債券達到1.1萬億元,存量規模位居世界第二。
 
另外,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公佈了“歐洲綠色協議”投資計劃,其發展綠色經濟的雄心壯志引發各界的普遍關注。歐盟委員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8年下降了8.7%,創2005年以來的最大降幅。德國能源研究智庫AGORA發布的《電力行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歐盟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中的比例已達到34.6%。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22日晚在北京以視頻方式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表示,雙方要保持相互市場開放,加快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強中歐綠色和數字領域合作,構建綠色發展夥伴。
 
而在微觀層面,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實現經濟綠色發展轉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亞馬遜公司計劃推出一隻20億美元的內部風投基金。這只新基金將被命名為氣候承諾基金(ClimatePledgeFund),將投資於交通運輸、能源生產、電池存儲、製造業以及食品和農業等多個行業的公司。該基金的目的是幫助亞馬遜和其他公司最遲204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大衛·史密斯認為,金融業每年投入的數千億美元資金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金融業的資本配置方面,除了必須繼續考慮客戶的財務前景外,也應該考慮整個世界的發展前景。
 
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能源效率和能源存儲等氣候解決方案領域,融資規模已出現顯著增長。投資類型則包括上市股票、信用債、基礎設施、綠色債券等。
 
今年2月,渣打銀行宣布新的業務目標,支持客戶向低碳經濟轉型,並將此作為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願景之一。渣打銀行承諾,在2024年年底前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提供400億美元的項目融資服務;為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項目(太陽能與風能)提供350億美元的項目融資服務、併購諮詢與債務結構設計服務,並且承諾到2030年實現業務運營零碳排放。
 
“投資者可以通過增加在綠色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減少對於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且有很大轉型風險的企業投資,來推動綠色發展。MSCI的一系列氣候變化指數,也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用於構建交易所交易(ETF)基金,或者作為低碳化投資組合的業績比較標準。”王曉書說。
 
ESG投資成為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應對氣候變化已不只是一個環境與環保領域的問題。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注重環保並不意味著將給企業帶來損失、增加成本。當前,將環境因素納入考量的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投資在海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投資者和企業逐漸認識到了ESG投資的重要性。
 
波士頓諮詢公司提出,全球ESG投資保持高速增長,而當前中國ESG投資仍處於萌芽狀態。展望未來,ESG投資的發展離不開監管方、資金方和資本市場的多方共同驅動以及技術、社會影響等手段的助力。國內外標準均表明,ESG投資可以帶來穩健的超額收益。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在其發布的《2020年全球市場展望》中提出,ESG投資近年來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大趨勢。2019年,諸多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被提上議程,許多企業也將其作為重要的商業決策考量基礎。這樣的趨勢將在2020年進一步加速,ESG投資也正逐漸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投資方向。
 
在幫助企業和金融機構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方面,ESG評級與投資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王曉書表示,MSCIESG評級中納入了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考量,尤其是對於高排放、高耗能的行業,這些公司如何應對全球政府日益嚴格的節能減排政策,管理、設定和執行節能減排目標成為重點考量的部分。
 
我國與國際在ESG投資發展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對許多中國企業來說,ESG報告仍多流於形式,並多以合規為導向,很少真正了解如何使其有效地促進風險管理或提升公司表現。但我們確實也看到了情況的改善。例如,部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全球對ESG投資的重視程度正日益增長,其信息披露報告的質量也逐漸得到提升。”大衛·史密斯說。
 
王曉書認為,中國公司在整體的ESG信息披露方面與國際水平還存在差距,但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機遇捕捉方面不乏佼佼者,在新能源汽車、電子垃圾回收等方面,已經有一批中國公司成長為全球領先者。
 
新聞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