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國際動態
國際動態
2016/11/14 | 《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6)》發布

11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發布組織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6)》在京發布。

11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發布組織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6)》在京發布。

  

中美為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做出巨大貢獻

  

《報告》指出,中、美為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的倡議下,G20發表了首份氣候變化問題主席聲明,既為推動《巴黎協定》儘早生效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共同搭建經濟大國綠色低碳夥伴關係傳遞了積極信號。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9月3日以154票全票通過的方式批准中國加入《巴黎協定》。而在美國,奧巴馬政府採取行政協議的簽署模式,繞開國會接受(Accept)了《巴黎協定》。中、美兩國領導人在G20峰會期間共同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了《巴黎協定》批准文書。

  

中、美當前溫室氣體排放量合計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40%,兩國的批約對推動《巴黎協定》生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為其他國家批約做出了表率,樹立了積極的形象。雖然有分析認為奧巴馬政府簽署的行政協議在未來總統更迭過程中會產生變數,但奧巴馬政府趕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之前完成《巴黎協定》的批約,至少能夠將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和過去近10年的國際氣候談判成果以國際條約的形式鞏固下來。

  

歐盟積極行動,全力促進協議生效。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2%,且歐盟始終是國際氣候治理的倡導者和積極行動方。法國早就通過了兩院決議,並在2016年6月15日完成了《巴黎協定》的批約。德國聯邦議院於2016年9月22日表決批准了《巴黎協定》。2016年10月5日,包括法、德、葡等國的歐盟國家和加拿大等11國共同完成了批約手續,為《巴黎協定》生效完成了最後一步。

  

截至目前已經有193個國家完成了《巴黎協定》的簽署,其中有97個國家向聯合國遞交了批准文書,批約國家排放量接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0%。一般來看,像《巴黎協定》這樣複雜和帶有爭議的國際協定往往要經過數年才能完成批約進程,從而具備法律效力。《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就耗時7年之久,而《巴黎協定》的生效堪稱飛速,體現了國際社會在協同應對氣候變化上的高度政治共識和積極的行動意願。

  

《巴黎協定》對我國綠色發展將產生三大影響

  

《報告》指出,《巴黎協定》不僅凝聚了全球領導人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而且推動了國內高層領導人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共識。從國務院批准《巴黎協定》談判預案,到習近平主席親自到主會場做主旨發言,再到張高麗副總理赴聯合國總部簽署該協定,最後到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在G20期間共同向聯合國秘書長交存《巴黎協定》批准文書,高層領導這一系列密集緊湊的與氣候變化相關事務的互動,展示了高層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和推進綠色轉型發展的決心。這樣的共識將是未來持續、高效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保證,也是我國繼續積極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全球國際治理的保證。

  

《巴黎協定》國家自主貢獻研討和提出的時期,正值我國多個部門、行業、地區製定“十三五”規劃。因此,事實上我國提出的自主貢獻目標,已經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多個部門的“十三五”規劃目標中,並開始實現對國民經濟和社會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引導。這些目標包括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碳強度的目標,工業、服務業節能降耗的目標,林業和濕地植被碳彙的目標,全國碳市場建設的目標等;此外,還涉及全國低碳發展試點城市和適應氣候變化試點城市的建設。可以預見,在《巴黎協定》的約束和促進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不僅會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實施,而且會在實施的深度、質量和效率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已將“創新”“和諧”“開放”“綠色”“共享”五大理念作為“十三五”期間指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五大理念,並把建立生態文明作為經濟社會轉變發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標。我國“轉型經濟”不同於蘇聯解體後的“轉軌經濟”,後者從計劃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軌,而我國的轉型發展則是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整體轉型,需要突破既有的規則,完善和構建新的發展理念和框架。

  

《巴黎協定》的實施,可以幫助我國啟動和推進相關工作進程。同時,《巴黎協定》也是針對到2030年的中長期的國際氣候制度的安排,我國積極參與製定和實施《巴黎協定》表明我國低碳、綠色發展的規劃,絕不僅僅停留在“十三五”期間,而將是一種中長期的製度安排,將貫穿我國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鍵時期。因此,《巴黎協定》的實施,不僅對“十三五”期間的我國低碳發展工作起到引導作用,而且能促進低碳、綠色發展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構建生態文明、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氣候變化影響,女性群體,報告,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中國社科院,全球變暖,巴黎協定,中美,太平洋,綠色發展,G20,全國人大,歐盟

  

太平洋年代際振盪位相"由負轉正"或使全球變暖更顯著

  

《報告》指出,全球變暖的諸多事實顯示,2015年是自有現代觀測以來最熱的年份,比1961~1990年平均氣溫高出約0.76℃。自1854年以來,共發生了27次厄爾尼諾事件和4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有3次是超強厄爾尼諾事件。2006年之後的十年間,已出現了3次厄爾尼諾事件,3次拉尼娜事件,也就是完成了3次轉換,厄爾尼諾轉為拉尼娜或拉尼娜轉為厄爾尼諾的速度在加快。

  

2015年、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自2014年9月開始,2015年11月達到頂峰,2016年5月結束,是20世紀以來最強的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水事件,已造成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異常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並對全球變暖有重要的正反饋。超強厄爾尼諾的發生與其所處的太平洋年代際振盪(PDO)位相有密切聯繫,PDO正位相有利於強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以及厄爾尼諾事件的維持。目前PDO已經從前期的負位相向正位相轉折,這種變化或轉折可能會使世界氣候或中國氣候的格局發生改變,使得全球變暖更加顯著。

  

2016年汛期暴雨過程多,極端性強,累計雨量大,南北方洪澇並發,全國共出現35次大範圍強降水天氣過程;長江中下游出現嚴重汛情,華北、西北部分地區暴雨洪澇嚴重。城市內澇突出,地質災害較重。2016年6月28日~7月6日發生在長江中下游的暴雨過程和2016年7月14~21日發生在華北、黃淮和江漢地區的大範圍暴雨過程在1961年以來的區域性暴雨事件中排名第5位和第7位。夏季氣溫創歷史新高,兩次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過程影響了全國30省份,有72縣市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生活在貧困地區女性是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群體之一

  

《報告》指出,我國的氣象災害影響分佈與貧困縣分佈有著高度一致的情況,95%的絕對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農村地區。由於許多農村地區的青壯年男性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女性成為務農和照顧家人的主要勞動力。受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的影響,在我國經濟落後的貧困地區性別不平等現像還很突出。

  

據統計,農村留守婦女人口達到了5000萬,佔農村勞動力人口的65%~70%,成為農村地區的主要勞動力。這也意味著,在災害來臨時她們也是主要的承受者和決策應對者。所以女性,尤其是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女性是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群體之一。

  

目前,我國無論是政府的統計、調研資料,還是學術研究的論文、專著,對女性與氣候變化的統計和研究還十分薄弱,亟待加強。

  

由國家發改委組織,中國、英國、瑞士共同合作開展的“中國適應氣候變化(ACCC)項目”在寧夏、內蒙古等地區也開展了一些相關研究。例如,該項目對寧夏地區的調研發現:

  

少數民族婦女兒童是寧夏貧困地區的典型弱勢群體,由於教育文化水平低、生育率高、健康水平相對低下,導致適應能力較差。許多青壯年回族婦女不識字,很難外出就業,對於政府實施的生態移民項目而言,這些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缺乏的貧困人口很難適應新的生活,容易在移民後返貧。

  

氣候變化增加了婦女群體的勞動時間和家庭負擔。氣候變化加劇了寧夏中南部地區的干旱化趨勢,減少農作物收成、增加病蟲害,降低作物品質和營養成分,在極端年份(如旱災、凍害或洪澇災害等)的歉收絕收,使得不少家庭入不敷出,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打工補貼家用,於是家庭的主要工作大都落在婦女們的身上。

  

我國政府和學界已經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對女性群體的影響,並採取了一些有效政策和措施。2011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除了明確婦女在經濟、環境、法律等領域的發展權利之外,明確提到婦女在“參與決策與管理”領域將被賦予更多的發展機會。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全球婦女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了要考慮性別差異和婦女的特殊需求,確保婦女平等分享發展成果。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婦女的關注和重視。

  

針對農村貧困地區的婦女在災害防禦過程中的獨特性,我國還採取了一些賦權性政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是:

  

第一,增強婦女獲取並應用天氣和氣候服務信息的能力,來提高應對災害的效果。如針對農村地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對減災信息關注程度低的情況,組織針對女性的災害防禦知識培訓,相關培訓教材和案例也設計得簡明易懂,符合婦女從事農業生產和照顧家庭的雙重決策需求。

  

第二,針對女性獲取天氣氣候信息手段的特點,擴大氣象信息對女性群體的覆蓋率,在農村地區架設了更多的電子顯示屏和高音喇叭;在電視機較為普及的地區,氣象信息的播報時間也考慮了女性群體的收視習慣。

 

第三,重視女性參與天氣氣候信息的製作與傳播,如建立的農村信息員隊伍中,女信息員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她們在了解婦女防災減災需求,及時向女性及弱勢群體傳遞信息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重視氣象預報和減災服務領域女性技術專家和管理骨幹的隊伍建設,並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目前,我國氣象部門女性工作者的佔比在世界氣象組織(WMO)成員中處於較高水平,國家級單位中女性佔比已達40%以上。

 

來源: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