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7/12/28 | 發展綠色金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藍虹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綠色金融的大力支持。“發展綠色金融”已經被寫入中共十九大報告,成為實現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核心要點就是要改變工業文明只重視經濟增長不顧生態環境資源耗竭的發展模式,要將生態環境資源納入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範疇中,這就要求發揮綠色金融作用,實現對生態環境資源的跨時期跨區域的資源配置功能,利用綠色金融的價格發現機制,將青山綠水轉化為金山銀山,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始終是核心主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人均資源佔有量較少的國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面臨著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中國的傳統耕作技術總是特別關注地力的保存,一部中國耕作技術史幾乎就是一部土地保養史。中國為什麼沒有走西方大農場的經營道路,而費盡心思地致力於地力的保養和提高,就是基於我國人均生態環境資源量少的國情。

近現代以來,工業文明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消費規模空前膨脹,既帶來高度物質文明享受,也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隨著全球市場的逐漸形成,作為發展中國家,落後就要挨打的壓力使我們必須將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單一的發展目標導致對生態環境保護關注不足,使中國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極其嚴峻,對生態敏感地帶的過度開發也使我國的生態安全面臨危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思想,扭轉了以往只顧發展而不顧及生態環保的思路,將中國經濟納入到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明確提出了生態環境與民族興旺之間的緊密關聯性,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國,都是起源於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生態環境很好的大河平原,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在歷史時期也是森林茂盛河湖密布的生態興旺之地。但是,人為過度的開發導致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導致中國由黃河文化向長江文化的轉移。

生態文明是未來的必然發展方向

 

生態文明是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既強調經濟發展,又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努力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具體體現。

基於工業文明而建立的西方經濟學,目前已經成為西方國家治國理政的思想基礎。但是,在西方經濟學建立之時,經濟規模還遠遠小於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所以,它是以生態環境資源的絕對充裕作為基本假設,整個宏觀經濟理論都在鼓勵過度消費,以過度消費來帶動經濟飛速增長。但是,這種過度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讓地球無法承受。各種生態環境危機的呈現,氣候異常、災難頻發、污染加劇甚至蔓延到南極和北極、瀕危物種滅絕數量迅速上升、全球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沙漠化面積增加、嚴重缺水乾旱區域擴大等,已經鮮明地顯示,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源是有限的,是有絕對稀缺閥值的。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霍斯特·克勒在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成立大會的發言中所指出的,預計到2030年,地球上將會有30%的水資源、40%的能源以及50%的食物被消耗掉;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達到150億。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地球的生態系統將會崩潰。

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其本質就是要將生態環境的稀缺資源納入到經濟增長模型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可見,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不僅是要將生態環境資源納入經濟增長、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納入經濟建設全過程,而且還要實現代際公平,為子孫後代可持續發展留下生態環境資源的發展空間。

綠色金融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手段

 

發展綠色金融已經被寫入了中共十九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不但要將生態環境資源納入經濟增長,還要實現代際公平,這就需要構建綠色金融體制機製作為支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社會角度來看,金融的核心功能就是實現更高層次的資源優化配置。綠色金融通過將資源與環境納入金融的資源配置範圍,從而可以促進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第一,提供生態環境資源的跨期配置功能。金融通過期貨期權等手段,為未來的資源定價,並將未來資源與現有的資源相銜接,從而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跨期配置功能。第二,提供生態環境資源的跨區域甚至全球配置。例如,非洲的熱帶雨林生態保護功能,可以通過轉化為碳彙的方式在全球各大環境交易所掛牌上市,使全球生態環境資源的需求者都可以獲得信息,從而解決生態環境資源需求與供給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全球化配置。第三,通過擴大對生態產品生產的投資,使潛在的供給者和需求者轉化為真實的市場需求者和供給者;另外,通過對生態產品供給者的投資,擴大了供給者的生產能力和規模,有利於促進供給者的技術創新,從而帶來更高的資源配置效率和更快的經濟增長率。第四,降低跨期和跨區域生態環境資源配置的交易風險。因為跨期、跨區域甚至全球配置生態環境資源的交易,其信息不對稱相對初級市場交易要高,所以不確定性更強,導致較高的交易風險。各種綠色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可以對沖風險、擴大和延伸生態產品的供給和需求鏈,使生態環境資源配置的時空跨度和區域跨度更大。

因為生態環境資源處於經濟增長產業鏈的最頂端,所有經濟增長所需要的一切物質都依託於生態環境系統供給,當生態環境資源出現剛性稀缺時,經濟增長各要素的有效組合和配置就必須以生態環境資源的最有效利用作為考核的基準,以生態環境紅線作為經濟增長路徑選擇的最基本約束條件。金融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經濟工具,其在發揮更高效、更高層資源配置功能時,必須以生態環境資源的最有效配置為其考核的主要依據,以實現生態環境資源跨期跨代有效配置為其運作的重要目標之一。以這樣的模式和內涵運作的金融系統,就是綠色金融,因此,綠色金融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金融是要通過支持實體經濟才能展示其作用,而綠色金融就是通過支持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綠色產業,將青山綠水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環保與經濟被認為是互相矛盾的,要實現環保目標就要壓縮經濟目標,因此,人們會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是必然的過程,等經濟發展了,環境就自然變好了。但是,作為後發的工業化國家,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條件已經與早期發達國家在經歷工業化時情況很不相同。因為很多生態環境資源具有全球分佈特徵,在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早期,他們是以全球生態環境資源的儲備來支撐其工業化發展所需的巨大生態環境資源消耗,在當時,因為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還不多,相對於那些早期工業化國家的生態環境資源消耗,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資源還是很充裕的。但是,隨著近百年來世界各國紛紛進入工業社會並飛速發展,大量的生態環境資源被嚴重消耗。當我們進入工業化道路時,世界各工業化領先大國已經紛紛感受到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1972年聯合國環境署的成立,就說明了生態環境危機已經不是一個局部問題,而是全球面對的共同危機。現實的生態環境約束,讓我們不得不調整經濟發展路徑,我們已經無法走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我們必須探索新的發展路徑,這就是綠色發展路徑,這就是習主席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和思想。

綠色發展必須以綠色產業為支撐。目前支撐綠色發展的各類綠色產業急需大量資金的支持,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牽頭的“綠色金融改革與綠色經濟轉型研究”課題組測算,到2020年,中國綠色金融的最低資金需求是12.2萬億元,最高資金需求為21.6萬億元。與綠色金融資金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綠色金融資金供給上的匱乏,當前的綠色金融供給體系還遠遠不能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在綠色金融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因此,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重點問題就是如何構建有效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以支撐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綠色金融包括綠色金融政策和綠色金融技術,綠色金融技術的關鍵就是如何將青山綠水通過金融的價格發現機制進行定價,最後將青山綠水轉化為金山銀山。而這種轉化,是需要通過對綠色產業發展的支撐來實現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本質就是要通過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