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6/08/31 | 綠色製造的金融政策保障

強國的筋骨在有強壯的製造業,中國製造業發展要真正獲得全球業界的尊重、國內百姓的支持,綠色化是一個必然而智慧的選擇,即傳統工業的綠色化改造和綠色工業的產業化培育。

“五位一體”與“五大發展”理念為進入經濟新常態的中國提供了更為明確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作為全球體量最大的工業國家,工業部門的常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占到全國總排放的約70%左右,綠色製造是塊短板。但作為一個大國,一味地去工業化而增加虛擬經濟的比重並非是最好的選擇,強國的筋骨仍然在有強壯的製造業,但中國製造業發展要真正獲得全球業界的尊重、國內百姓的支持,綠色化是一個必然而智慧的選擇,即傳統工業的綠色化改造和綠色工業的產業化培育。

工信部7月18日發布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大力發展綠色製造產業,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同時,還提出了在體制機制、財稅政策、綠色金融等方面政策保障的要求。

 

綠色製造待綠色金融助推

按照工信部的統計,2015年節能環保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服務等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約4萬億元。國務院曾在2013年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從目前看,該目標接近實現,但受“L”型走勢的影響,該目標並未像其他目標一樣超額完成。

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口徑來計算綠色製造的產業規模,但按照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的初步核算,2015年僅包括節能和清潔能源的低碳產業規模已經達到8.4萬億,約佔當年GDP的12.4% ,其中2005年至2015年已經完成的投資約為10.4萬億,應該說綠色產業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

但綠色製造仍面臨投資不足等較多障礙和問題,一是因為綠色製造產業標準、模式、體系尚未建立,綠色供應鏈尚未形成,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綠色產業還未真正支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由於綠色製造面臨“環境外部性”定價機制的缺失,綠色投資普遍風險高、前期投入大,投資回報比傳統領域要慢,其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減緩氣候變化等生態價值往往還不能得到真實反映。這當中有產業發展客觀規律、體制和政策問題,但直觀表現無疑是金融風險問題,也就是投資綠色製造產業很多還不賺錢。在作為公共產品的生態收益和作為金融產品的資本回報之間需要更好的平衡,解決綠色製造產業投資的金融風險和投資回報率問題仍是關鍵。

為此,《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著重提出了“以綠色金融支持工業綠色發展,不斷擴大工業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規模,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開展綠色消費信貸業務。積極研究設立工業綠色發展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綠色製造業。建立企業綠色發展水平與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貸款聯動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積極發展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應該說,綠色金融能夠也應該在助推綠色製造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製造的金融綠化模式

綠色金融對傳統製造業的綠化助推體現在“一控一扶”。一方面,結合國家“去產能”的工作部署,通過提高融資成本嚴格控製鋼鐵、煤炭、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產能擴張投資,逐步設立信貸審批、指標管理、信用評級與環保、能耗、水耗、技術、安全等標準相掛鉤的聯動機制,評估企業綠色發展水平,落實貸款企業的環境法律責任,通過法治化、市場化手段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能;另一方面,制訂國家重點推廣的綠色技術和工程目錄,鼓勵通過綠色信貸、發行綠色債券來支持重點行業的系統改造和轉型升級,同時完善重金屬、石化、危險化學品、醫藥、印染等行業的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機制,引導製造企業強化環境信息披露和可持續責任,逐步提升當前生態承載力約束下的綠色發展能力。

綠色金融對新型綠色製造業的發展助推在於建立“一價一市”。一方面,優先通過投融資機制轉變、資源價格改革和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理順“綠色定價”關係,特別是能源和電力價格形成機制,實現以能耗低、污染少的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綠色製造業和其他製造業的公平競爭,而在目前綠色經濟外部性的定價機制並不完善的情況下,鼓勵採用補貼、減稅、建立政策性基金、發行低成本的綠色信貸和債券等“補價”手段來實現金融要素平等;二是在工業領域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推行生態產權交易制度,發展水權、用能權、排污權、可再生能源配額(綠色證書)以及碳排放權等能源和環境權益類產品交易市場,對生態產品和服務進行定價,將製造業環境成本內部化,保障節能環保和低碳產業的綠色收益,實現生態產權的增值性和可流轉性,推動建立正向激勵的綠色金融政策。
 

現有的成效與銜接的問題

過去的一年可以稱為是綠色金融的中國元年,“綠金”在傳統業務操作過程中考慮環境影響評估和保護標準、參與綠色產業投融資過程的金融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以及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等陸續出台了諸如《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綠色信貸指引》《能效信貸指引》《綠色債券指引》《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等文件來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支撐經濟新常態下綠色製造的快速發展。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14年銀行業機構綠色信貸餘額7.59萬億元,其中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餘額達6.01萬億元,佔其各項貸款的9.33 %,“十二五”期間幾乎翻了一番。以中國銀行為例,2010年綠色信貸餘額為1921億元,2015年增長至4123億元,接近於兩高一剩行業貸款餘額5118億元。綠色保險業務也在逐步起步,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正在推行試點,已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中國平安保險、華泰財產保險等10餘家保險企業推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產品,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5000家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2016年綠色債券規模預計可以達到1000億美元,僅中國就有望發行3000億元,將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目前滬深兩市共有綠色製造業上市公司227家,分佈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而即將於2017年啟動的全國碳市場預期成為全球第一大生態產權類交易市場,預計覆蓋排放量30-40億噸/年,實現碳現貨交易80億元/年、碳期貨交易4000億元/年的規模,中國的綠色金融似乎已經站到了起飛的“風口”。

但目前綠色金融快速發展也帶來一些負面問題,比如綠色債券發行利率較低、發行門檻較寬且不受發債指標的限制,甚至可以置換高成本債務,因此存在虛假套利的風險;綠色信貸則往往是在原先已經決策的融資項目貼上“綠色”標籤,很多甚至是變相的“兩高一剩”項目;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排污權和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等綠色業務也流於形式,多僅為示範意義。隨著國內經濟速度的下行,金融機構已經在被動地承受“兩高一剩”產業和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債務違約帶來的部分成本,也開始關註生態環境相關問題對自身金融風險的影響。

當前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綠色製造的發展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綠色金融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從目前看單純依靠政府或國有企業提供公共環境治理的產品和服務是很難的,據測算我國綠色發展的總投入將占到財政收入的10%~15%,大大超出了應負擔程度,公共財政在綠色金融中僅能發揮引導和槓桿作用,要留給新社會資本、新技術資本創新的空間。中國的一行三會和發改委、環保部等公共部門應該在前期確權、過程信息披露、後期監管等方面發揮更為主動的作用,並將綠色要素融入到“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等新國家戰略中去,更要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和金磚銀行等以我為主導的國際金融制度安排中體現“綠色助推”的設計,推動中國的綠色製造站起來、走出去。
(作者係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清華大學現代管理中心兼職研究員)


來源:中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