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
2019/03/18 | 綠色供應鏈將成企業市場競爭中的新利器

“綠色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而綠色供應鏈的實施,不僅是一個社會效益顯著的行為,也是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

 

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窮的價值,打造一條綠色產業鏈,是企業在追求永續經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且恆久的棋局。然而,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究竟“綠化”供應鏈帶給企業的是產品升級還是貿易壁壘?企業又該怎樣做,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完美勝出?

 

產業鏈上的綠色競爭

 

“綠色消費”潮流的興起,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綠色競爭力。要想具有真正的綠色競爭力,就不能僅僅體現在新產品和新技術上,還必須在原材料採購、產品包裝、運輸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各個環節上都實現節能環保,打造一條完整的綠色產業鏈。

 

何為“綠色產業鏈”?它最初是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製造研究協會在1996年提出的。提出這一概念的目的,是從產品的原材料採購階段開始,就進行追踪和控制,使產品在設計研發階段,就遵循環保規定,從而減少產品在使用階段和回收階段給環境帶來的危害。

 

眾所周知,傳統的供應鍊是由物料的獲得、經過加工或製作而成為半成品或成品,再將產品送交至客戶手中而形成的上下游網絡。它通過綿密的架構來降低成本。較之傳統供應鏈,綠色供應鏈則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不僅考慮資源運用效率,而且還考慮了綜合製造及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製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貨商、製造商、經銷商、用戶和廢棄物處理商,保證產品從原材料的獲得、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最後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巾,對環境的衝擊影響降至最小,資源效率的運用達到最高。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也正面臨著來自國際的綠色大考。2007年8月11日,歐盟EuP指令正式轉化為歐盟成員國的法規。它是繼RoHS和WEEE兩項綠色指令之後,歐盟設置的第三項“綠色壁壘”。這次指令直指生態設計理念,第三次“綠考”也由對產品的綠色檢驗上升到對企業的綠色考核。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中國製造”要想成功轉型,實現綠色製造的根本在於成功打造一條綠色供應鏈。如果大型企業一味關心價格和質量的話,難免會誘使大批供應商為了贏得訂單而競相降低環境標準,在環境表現上展開一輪又一輪的全球性“向下競爭”。大型企業和零售商的領導者必須加強其供應鏈條的環境管理。

 

歐美等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便掀起一場“綠色革命”。許多跨國公司,如寶潔、雀巢、特易購和聯合利華,正推出新的舉措,重視供應鏈的綠色管理。而當供應與採購實現對接,誰說綠色供應鏈不會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下一站風景?

 

綠色供應鍊是“壁壘”還是“動力”

 

對於綠色供應鏈的實施,國內企業表現的是“又愛又恨”。所謂“愛”,是因為多數企業都明白一個道理,“綠色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而綠色供應鏈的實施,不僅是一個社會效益顯著的行為,也是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當前的企業在註重其競爭能力的同時必須注重其自身的社會形象。越來越多的重要客戶已提出作為供應商應該擁有一整套有效的環境管理措施。綠色供應鏈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給企業帶來良好的聲譽和綠色產品的品牌形象,擴大產品市場。而生產原料的節約則降低了最終產品的生命週期成本,從而使得消費者能以更低廉的價格得到更安全、更環保的產品。

 

然而,這些樂觀預期都是針對已經實施了綠色供應鏈的企業而言的。對於許多中國企業,尤其是那些面臨巨大生存壓力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綠”(環保)與“金”(競爭優勢和商業利潤)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零和遊戲。它們分別處於蹺蹺板的兩端,在環保上的投入成為侵蝕利潤的成本,而利潤的增長就意味著削減了環保成本。

 

在學術界,這種矛盾心態也一直存在。內蒙古大學法學院教授鄂曉梅認為:“發展中國家還達不到發達國家的一些標准或技術,即使要達到那些標準,也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商務部貿易與投資專家組成員、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馬宇更表示了莫大擔憂:“對我們來說,(壁壘因素)還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今後碳稅等新的因素加入進來,麻煩會更多。”

 

然而,多數專家都認為,壁壘因素僅僅是暫時的,有關環境、安全的要求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不應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因為它不是特定針對中國市場的……短期內對企業的競爭力有所削弱,但長遠來看是有幫助的。

 

如何玩轉綠色供應鏈

 

就當前來看,儘管綠色供應鏈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國際趨勢,然而,眾多國際品牌在龐大的採購鏈條和網絡中,或者不動聲色地延續著對污染企業的採購,或者鞭長莫及,難以實現對供應鏈的完整監控。這方面,享譽全球的沃爾瑪超市為眾多企業在綠色供應鏈方面的管理和實施提供了良好的經驗。

 

以“平價”著稱的沃爾瑪在做“綠色公司”的同時,也不忘要省錢——如今,它給眾多的供應商灌輸的一個觀念就是:“綠色就是金錢!”為此、沃爾瑪選用了第三方審核機制,委託一些具有相關資質的機構,到工廠去觀察和了解人權、環保、安全、用料等情況,看是否符合其採購的標准或者某些行業標準,他們提交的報告,就將作為其選擇供貨商的依據。從質量開始,延伸到勞工人權和生產條件,再延伸到用料、安全、環境政策和環境友好程度。儘管不少供應商叫苦連天,但卻又必須主動去適應沃爾瑪的這種標準,否則其產品將無法進入沃爾瑪超市。目前,這種第三方審核機制已經在巾國企業間逐漸推行,雖然有些中國工廠主將這種審核戲稱為“買豬看圈”,並對不同品牌的反複審核感到疲憊,但這一趨勢已無可迴避。

 

沃爾瑪在對供應商進行“綠色供應”要求的同時,自己也在環保上下足了功夫。沃爾瑪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企圖用“綠色”手段,找到降低成本的方式,從而實現多方的共贏。

 

而具體到國內其它企業,如何才能打造出一條完美的綠色產業鏈?首要之務是企業必須具備綠色的經營理念,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企業願景及使命宣言中。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規劃設計上,皆需從環保與生態考量的角度出發,除了財務營收之外,社會責任及環境保護更要考慮到。

 

其次,企業應要求供應商在市場上採購綠色原料、採用綠色工藝,實現材料、能源的節約,來達到源頭控制。企業選擇供應商時,除了對其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生產能力等指標加以考核,還要加入綠色評估要素,確保綠色供應商優先採購。

 

除此之外,企業必須意識到,當今的供應鏈已經不再只是關於科技、庫存、配送中心或物流等話題。如今,企業必須越來越關注日益凸現的社會和環境影響與流程標準,這些標準為企業監督、調節和報告整個供應鏈中的社會和環境活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導。這方面,宏觀政策將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中國政府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鼓勵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對完善中國環境治理機制具有里程碑意義。而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中國水污染地圖數據庫等,為公眾提供了網絡數據平台,能夠查閱環保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發布的31個省和300個地市級的環境質量和企業環境監管記錄與數據。

來源 : 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