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6/04/08 | 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倒計時 規模高達4000億元

碳交易從確定試點至今已經歷了五年,但至今它的熱度仍未褪去,反而即將帶動一股新的交易熱潮。昨日在京舉辦的碳排放權交易培訓交流北京市開放日活動上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未來我國碳市場的交易量將在30億-40億噸/年,現貨交易額最高有望達到80億元/年,實現碳期貨交易後,全國碳市場規模最高或將高達4000億元,成為我國僅次於證券交易、國債之外第三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2017年,我國將啟動全國碳市場,隨著這一時間點的臨近,我國對於全國碳市場的具體安排也悉數出爐。在我國正式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首年,所有參與全國碳交易的企業名單將確定,這些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都將得到第三方核查,而且在這一年中,我國將完成對碳排放權配額的發放,基本具備交易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開始交易。

  

實際上,自2011年我國確定7個碳交易試點、進入碳交易元年起,不少人才開始對這個陌生的詞彙有了模糊的印象。隨著北京、深圳等試點城市接連鳴鑼啟動交易,中央在各項政策、表態中愈發頻繁提及碳排放權交易,各界對於碳排放權交易也逐漸熟悉了起來,呼籲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響亮。7個碳交易試點碳排放交易總量已佔當地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高耗能產業基本都被涵蓋其中,各地實施交易後,碳排放降幅比同類非試點地區明顯增加。

  

根據清華大學能源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介紹,配額的核定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法,即基準法與二氧化碳歷史排放強度法。具體來說,基準法主要是根據重點排放單位二氧化碳實物產出量等由國家發改委確定行業基準,並且由國家給地方自主權設定小於等於1的調整係數,最終,單位配額=行業基準×調整係數×實物產出量;而第二種方法則是要核查的重點排放單位歷史排碳強度,最終,單位配額=歷史強度×減排係數×調整係數×實物產出量。

  

其實,不論目前碳交易遇到多少阻礙,業界仍然對未來碳市場對減排甚至吸引資本的積極作用抱持較大信心。2020年後,我國納入碳交易的行業、企業範圍將進一步擴大,根據測算,未來我國碳市場的年交易量大約將達到30億-40億噸,明顯超過歐盟的20億噸,這意味著全國市場啟動後,我國將形成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且體量還將繼續增加,因此未來全國統一碳市場時,我國將佔有相當大的優勢。

  

碳交易實現與金融產品的深度融合後,確實能形成非常可觀的資本規模。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副總經理張育斌曾表示,未來碳市場一定會做期貨。美國洲際交易所(ICE)中國區總經理黃杰夫則表示,碳作為大宗商品,在價格發現和幫助企業管理風險方面都需要期貨市場發揮作用。對此,業內有專家表示,發展期貨首先要現貨交易平穩、履約及時,其次是要有人才梯隊。不過,黃杰夫也認為,在討論碳市場金融創新前必須明確,最終目的是為了減少碳排量,而不是為了碳交易所盈利,更不是為了交易而交易。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