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22/12/21 | 馬軍:雙碳全國一盤棋需因地制宜發展

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綠色發展峰會在北京舉行,在“科技、金融助力'雙碳'進程”分論壇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錶示,我國過去兩年,連續出現了電力供應短缺,實施“拉閘限電”的背後是整個能源結構仍須有效調整,能源轉型還遠未完成。馬軍認為,雙碳之路道阻且長,需要多方合力推進。首先需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並組織協調基礎設施建設,既包括電網、路網等實體基礎設施,也包括政策、標準及數字基礎設施。

雙碳發展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多能互補

我國過去兩年,連續出現了電力供應短缺,“拉閘限電”的背後是整個能源結構還沒有效調整,還未真正實現能源轉型。八大行業中高耗能產業佔比高,造成了現在工業能耗、能效與國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問題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完全解決的,需要一個過程。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若干個重點省份的碳排放加一起,就已經超過了歐盟的總和。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馬軍錶示,需要穩妥地、有序地去推進。在中央“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基礎上,建議通過基於有效的數據測算以及相關分析,形成全國一盤棋,協調降碳減污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確保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如期實現碳達峰。

此外,我們要全面加強低碳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大力建設可再生能源,同時要構建長距離、跨區域的能源基礎設施體系。“我國各地區之間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多能互補。”馬軍錶示。

用大數據助力中國低碳轉型

在研究中,馬軍發現,全球大品牌、跨國公司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其供應鏈,一般占到品牌總體碳排放的七成以上,有些甚至達到了80%或90%。而中國是“世界工廠”,早幾年的研究顯示,中國1/4的碳排放和出口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這些年,這個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佔巨大比重。而在全球貿易中,特別是國際上也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碳關稅、碳邊境調節稅漸行漸近。馬軍錶示,“中國企業一定要做好相關準備。”

馬軍介紹,十年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就開展綠色供應鏈的工作,2018年開發了企業供應鏈氣候行動指數,2021年聯合環科院升級到了企業氣候行動指數,對企業自身及供應鏈氣候治理方面的行動開展動態評價,引導企業關注溫室氣體排放的熱點環節,推動高碳排的排放源/環節開展節能減排工作。

在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以外,還需要有一些賦能,比如協助我們的監管部門和大型國有銀行運用數字技術開展碳核算相關的工作。馬軍錶示,“因為中國企業確實存在減排能力的不足,很多企業都很茫然,一方面知道減碳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我們將來會考慮充分運用大數據服務平台與人工智能等高端技術,進一步協助企業識別和追踪企業運營各個環節的環境、健康和安全風險,從而助力企業實現商業運作和價值鏈的綠色轉型。”

來源:易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