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6/08/12 | 碳定價爭議不斷嚴苛的配額制度成市場命門
碳定價的兩種體現方式是碳稅和碳交易,儘管我國政策目前主推碳交易體系,但是主張“碳稅”政策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有關碳交易還是碳稅成效明顯的理論博弈始終存在。而在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推行過程當中,依然面臨著核查成本過高、配額制不成熟、碳價偏低等問題。“要製定嚴格的總量控制目標,如果碳價過低,就用更嚴更低的配額制來調節。”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說。

       至於未來我國乃至全球的成熟碳定價機制何時會成形,能源基金會(中國)低碳發展項目主任胡敏對國內碳定價機制最樂觀的預期是2017年年底:“當然這是最快的預期,實際情況可能要曲折一些,畢竟全面啟動之後還需要時間讓市場穩定下來。至於全球碳定價機制,短期內實現不了,但是區域間的跨境碳交易市場則有望在諸多地區得以實踐。”胡敏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說。

碳交易與碳稅的博弈

       幾年前,在人們對政策取向的認識相對模糊時,是關於究竟碳交易還是碳稅更有效果理論博弈的高潮期。顯然,在幾年後的中國,碳交易市場已先於碳稅做出了實際行動,進行試點示範,併計劃於2017年全面啟動全國碳市場。

       此時此刻,再談及碳交易與碳稅的博弈,是否已經失去價值?被問及此,胡敏則態度堅定地說“不”,“這一爭議即便放到現在依然對於碳定價機制的推動和健全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碳交易的製度設計現在還並不健全,專家們的普遍觀點是碳交易市場僅僅覆蓋了50%~60%領域和行業內的配額,那麼剩下的怎麼辦?是堅持將碳交易市場設計成類似於'碳稅'的單一機制?還是可以考慮採用與碳稅並行的混合模式?怎麼徵收?這些問題都值得考慮。”

       實際上,就碳稅而言,碳稅稅率的設定好壞直接關係到這種機制的運作效果。“碳稅覆蓋範圍廣泛,不需要額外建立監督管理機制;價格穩定,從而使得企業能夠更好作出如何減少排放的決策。”姜克雋雖然是碳稅政策的擁護者之一,但同時也直言單獨的碳稅會給企業帶來負擔。 

       而與之相對的是碳市場。
價格不確定容易造成碳市場的風險。與碳稅相比,碳交易雖然並不會在第一時間給企業帶來衝擊,但是由於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一開始就被設定,因此每一單位的排放量的價格是波動的,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 

       究竟應如何取捨?
對此,國外的一些學者例如來自格蘭瑟姆研究院的西蒙·戴茲等人認為,如果環境污染更敏感,那麼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則需要被確定,因此碳交易更勝一籌;相反,如果對於排放變化的成本非常敏感,那麼減排成本則需要被更好的確定下來,因此固定的碳稅就更加可取。

       結合中國現狀,姜克雋認為,理想的碳定價系統設計應該為:碳交易覆蓋大排放源,碳稅可以在消費端徵收。但姜克雋又強調,我國稅收機制較為複雜,碳交易的覆蓋層面並不單一,很容易造成“雙重”減排收費。

       雖然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建議兩種方式並存,採取混合模式,但西蒙·戴茲認為混合模式依然存在問題,比如機制會更加複雜以及在碳排放許可的市場中造成操作者更多的干預等。

碳價偏低等問題折射碳交易市場“軟肋”

       談到現行的碳定價機制,胡敏十分肯定地表示,既然我國已經決定在7個試點省市的基礎上於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可以預期的是,碳交易會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碳定價政策。據悉,在2015年上半年起草的《中華人 ​​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徵求意見稿)》裡,原來包括在其中的碳稅沒有出現。

       然而,碳交易的現實情況並不是那麼平順。2013年至2014年,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7個國家級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先後啟動,3年多來,交易不連續、碳價波動大等現像都或多或少地在各個試點出現,且不同試點之間的碳價差異巨大,難以真實反映減排成本。

       據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深圳碳市的起始價位是每噸30元左右,後來一度飆升至130多元,目前又在30至50元間徘徊;廣東碳價從60元的開盤價下降到目前的10元左右;而上海碳價最近一度跌到每噸5元左右。重慶碳市目前則成了零交易。

   “碳是一種資產,碳的定價應該反映這個地區的減排成本,碳價太低總體減排成本難以有效反映出來。”胡敏說。雖然業內對我國的減排成本尚未有明確的計算結果,各種研究數據從每噸20元至上百元不等,但專家普遍認為,當前的碳價相對偏低,仍未完全實現碳交易的初衷。

       對此,姜克雋認為,對於我國來說碳交易在一定時間段之內還是處於探索階段。對於價格偏低等問題,當務之急是更加嚴格的實施碳交易,儘早進入配額拍賣階段(和歐盟第三階段一樣),這樣才能完全起到碳定價政策的作用。

       另外,姜克雋直言不諱地指出,碳交易機制運行成本高,產生大量的測量以及核查成本。

球範圍內區域性碳交易市場或可成形

       既然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將於2017年全面啟動,那麼到時成熟的碳定價機制是否會成形?“最樂觀的預計是2017年年底,能有一個成熟的碳市場機制來發揮碳定價的作用。但是實際情況可能要曲折一些,畢竟現在關於全國碳市場啟動的定義都還有很多的解釋和爭論。”胡敏說。

        據了解,目前有很多機構和專家都在對成熟的碳價格進行核算,結果差別萬千。中國碳論壇發布的《中國碳市場調查》此前就曾表示,2015年中國各個碳排放市場上的價格有望從2015年的40人民幣/噸增長至2025年的65人民幣/噸。

       當被問到未來什麼樣的價格區間對我國是一個成熟穩定的碳價格時,胡敏沒有正面回答,她表示,成熟的碳定價機制不能只用一個數字來衡量,而是要看到它對當前以及未來經濟生活的影響程度,比方說是否讓企業產生更新設備進行節能改造的覺悟、能否讓企業主動參與減排等等都包含其中。

       作為碳稅政策的擁護者,未來姜克雋的關注點還是在碳稅的實施進度上,他坦言,雖然目前政策層面還是有很多阻力,但是不能過早地將碳稅政策排除在我國的碳定價機制外,“我國實施碳稅有很好的條件。其他國家納入一個新的稅種,需要長時間討論。而我國不同,如果政府認為是正確的,實施碳稅的進程會快很多。”姜克雋信心滿滿地說。

       事實上,隨著碳定價和碳交易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大,包括胡敏等各界專家的預期將愈發堅定,即全球各地(如歐洲、北美、亞洲)的碳價格將會在未來某一天實現接軌。

       但胡敏同時表示,各國情況不一,全球範圍內要 ​​形成統一的碳定價機制短期內是實現不了。客觀原因有三:一是2017年中國將啟動全國性的碳排放市場,但全面啟動之後也還將需要數年時間讓市場穩定下來。二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由於配額過剩,正掙扎於較低的碳價格之中;三是北美現有的幾個地區性碳交易市場——加利福利尼亞州、美國東北部以及幾個加拿大的省份,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各自獨立運行,預計將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才會實現整合。

   “就目前而言,形成區域性的跨境看交易市場有望在諸多地區得以實踐。例如美國和加拿大就已經在否些地區實現了跨境碳交易。“胡敏說。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