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 中國動態
中國動態
2016/08/09 | 專訪蔣兆理:10月啟動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明年一季度完成後展開交易

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接受了南方網記者的專訪。披露了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最新動向,並指出廣東等試點地區應在全國碳市場統一後繼續發揮作用。

  以下為採訪實錄:
 

  南方網記者:全國碳市場將於2017年啟動,接下來是否會出台建設的具體路徑?目前最新的進展如何?

  蔣兆理: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建設全國碳市場的各項工作就已經開始,所以對明年全國碳市場啟動的概念或定義應該是“啟動運行”,也就是說屆時實現控排企業、投資機構等市場主體在全國碳交易市場上的自由交易。目前,我們預計首批納入企業數量在7-8千家,今年10月開始將大範圍啟動配額分配工作,明年一季度即可完成,然後展開交易。
 

  南方網記者:各試點地區現在已經分配的配額如何銜接全國碳市場?

  蔣兆理:目前試點地區已經分配的配額將根據實際情況有序的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
 

  南方網記者:我們知道目前試點的交易年度不是自然年,比如廣東試點是把從第一年的7月到第二年的6月計為一個完整交易年度,那麼全國碳市場明年的交易起始月份如何確定?

  蔣兆理:我們正在探索一個全新的製度,有別於歐盟和美國碳市場一年發一次配額進行一次履約的模式,而是分行業、分批次進行配額分配和履約,也就是說可能每個月都有配額分配和企業履約,這也是全國碳市場的一項創新。
 

  南方網記者:全國碳市場啟動運行後中央和地方如何分工?

  蔣兆理:全國碳市場採用兩級分工的模式,也就是中央層面管方法、管標準,省一級層面管配額分配、管履約監管,兩者之間互不干涉,但互為補充。
 

  南方網記者:全國碳市場啟動運行後還要建設新的交易機構嗎?

  蔣兆理:目前除了七大試點的交易機構外,還批准了福建和四川兩省建設碳交易機構,選在四川主要考慮是要覆蓋西南、西北等廣大地區的碳交易和服務,而選在福建則是因促進海峽兩岸的應對氣候變化和碳市場合作的需要。對於全國碳市場高達50億噸碳配額總量來說,9家的數量其實不算多,但目前暫未考慮增加新的交易機構。
 

  南方網記者:您剛剛在為廣東中心揭牌致辭時說,廣東是中國碳市場製度建設的策源地,有許多首創的做法。全國碳市場啟動運行後,廣東這樣的試點如何繼續發揮作用?

  蔣兆理:廣東等試點地區的觀念新、做法好,培養出的專業人才和示範企業等都是寶貴的資源,這些寶貴資源在全國碳市場建成運行之初都會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我們也採取了一些列措施,比如把廣東作為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將廣東試點的經驗、技術和典型做法擴散推廣到全國,讓其他的非試點地區,也包括試點地區,向廣東學習。在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過程中,廣東省發改委、中山大學、廣東省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等機構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積極參與了全國碳市場相關製度的設計。而全國碳市場也充分吸收了廣東試點的體系設計和製度安排,可以說在全國碳市場製度設計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廣東影子”。
 

  南方網記者:目前,深圳、湖北、北京、重慶、上海等試點地區都陸續成立了全國性能力建設機構,廣東中心在建設和培訓中應該突出哪些特色?

  蔣兆理:碳市場從根本上講,就是幫助和鼓勵企業改善內部管理,降低碳排放,調整自身產品結構來適應減碳降碳的大環境,因此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經驗非常重要。廣東經濟發達,企業的意識和管理水平都比較高,所以廣東中心應注重推廣和傳播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經驗,在這方面發揮特色。此外,按照中改辦的要求,全國碳市場啟動運行後,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鼓勵採用有償配額拍賣的方式引導碳定價,廣東是全國首個實施碳配額有償拍賣的試點,在這方面總結、分析、歸納出的經驗、做法也將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南方網記者:目前試點碳市場出現了一些行政手段對市場干預過多的現象,比如對價格進行管控。在碳市場發展中如何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蔣兆理:可以說,我們在建設全國碳市場之初就非常重視這個議題,也不斷探索著二者如何有機銜接。碳市場和其他市場的顯著不同是其建立在政府的減排目標和監管之上,所以政府的作用是基礎性的,比如在MRV、配額分配統一性、履約監管等工作上,必須要做好。同時,企業的自主權也應該在碳市場上得到充分的尊重,比如在碳配額管理上,企業可以自己管理,也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管理,在企業配額的處置上也是如此,只要完成履約,配額可以進行出售、抵押、置換。對於市場交易價格波動,我們認為是“應有之義”,但對出現的異常波動,也要分析原因,以引導的方式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另外,這其中還有一個界限,就是如何區分異常波動和合理波動,為此我們也組織專家進行了研討。而對於未來全國碳市場價格的平抑問題,目前有兩種方法,一是政府預留配額,二是CCER等補償機制。我們認為,健康的碳市場應該讓企業有當家做主的感覺,這樣才能良性發展。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