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18/04/17 |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

2018-04-16 骆虎 
 
 

编者按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也是城市管理及发展的基本单元。现今社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降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足迹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得到各方重视。本文首先从社区概念入手,结合国内外低碳城市社区的实践和我国绿色社区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的概念,意在通过从小处的城市社区单元着手,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以“互联网社区服务 + 碳普惠”为平台基础核心,创造出城市中一个个低碳并惠及大众的绿色社区,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发展。

 
 
 

中国社区

 
 

 

在汉语里,“社区”其实是个外来语。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在翻译英文学术著作时,把英语单词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从此汉语里有了这个词语。中国大陆地区的社区,绝大部分是由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改名而来,少部分由并入城镇的村委会改名而来。社区在我国是党和政府传递、落实政策和了解民情的最基层,社区在行政上接受街道办事处领导。城市里大的社区可能管辖5000户,小的社区则有不到1500户。

 

 

 

广义上的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能有序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资本流等优化配置,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平台,是由若干个个体、群体和组织及资源等构成的生产、生活生态体系。由此可见社区具有以下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笔者认为低碳的社区才是绿色的社区。中国绿色社区打造不仅指需要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起社区层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居民参与机制,同时也需要出台勇于创新的低碳行为激励模式以及培养居民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指的就是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在居住社区里,人们还会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而以“互联网社区服务 + 碳普惠”为核心搭建的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就能让居民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使得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在社区里持续“增温”,深层次的提升整个社区的“绿色效应”,进而加速并潜移默化推进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欧洲低碳经济的人居典范。

 

 
 
 

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

 
 

 

 

作为绿色城市的典范、弗莱堡在气候保护、能源利用、交通规划、垃圾处理等各方面突出环保主题,打造现代生态之都,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三赢。沃邦(Vauban)位于德国弗莱堡市南郊,距市中心约3公里,是弗莱堡市一个富有吸引力,适宜小家庭居住的社区。区内的房屋多集体建造,并以低耗能、能源自给和利用太阳能作为建房准侧,居民们则认同使用可再生资源,并积极组织参加社会活动来构建充满活力的社区,这些都使沃邦被誉为德国绿色可持续社区的标杆。

 

沃邦社区的一些数据:

总面积

41公顷

交通面积

12.4公顷

居住面积

16.4公顷

社区公共用地

2公顷

商业面积

1.6公顷

居民人数

2472户、5500人

绿化面积

2.6公顷

小汽车拥有密度

每千人172辆

 

接下来引用微信号:GermanReport, 发表的一篇文章“弗莱堡:一个城市的绿色故事”里部分关于“沃邦小区——具备生态意识的新城区”的介绍:

 

 

区内房屋多以联合建房方式建造,且法律规定必须采用节能建造方式。区内现约170个住房单元为被动式节能屋,另建有70座正能源屋。屋房采用可再生能源近端供热,且大量利用太阳能。

 

 

 

 

在新区改建中,沃邦小区内的古树大多得以保存。楼房之前的绿化带不仅能改良小气候,而且也是儿童的场所。在私人开发过程中,同步完善小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居民活动中站、商贸市场和休闲娱乐场等。区内大量房屋的平顶都进行了屋顶绿化处理,可有效收集雨水。此外还修有两条雨水渗透渠,雨水可深入地下,保留在该区内。

 

 

 

 

2006年,连接市中心和沃邦区的有轨电车通车,自行车道也改建完毕,使更多的居民放弃使用小汽车而改乘公交车或使用自行车。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

 
 

 

上面沃邦小区的案例证明了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与现代化的居住要求可以同时完美的实现,绿色社区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表现。笔者个人心目中的中国式绿色社区应该包括“视觉规划绿”、“材料能源绿”、“行为感受绿”。其中,视觉规划要绿指社区居住环境要有良好的绿化环境,整体建筑规划科学,布局舒适而安逸。材料能源要绿指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和如洁净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利用。行为感受要绿指居民的出行节能方式多样化;社区运行管理体系完善,居住在社区的居民社区意识强烈,能享受社区各种配套便利设施以及社区服务,并且个人还能从低碳行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好,良性循环的绿色低碳行为和社区意识将给整个社区绿色发展带来全面质的飞跃。

 

对于任何一个社区而言,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载体,这里的空间指是物理实体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互联网+)。这两种空间质量的好坏,往往对于社区之中的公众活动,社会关系等众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这里着重阐述互联网载体——绿色文化服务平台的构思。期望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建、共享的方式,发展建设绿色社区,以绿色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带动社区绿色发展,使之可以成为一次探索城市低碳创新的尝试。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由“绿色宣传模块”、“文化建设模块”和“社区服务模块”组成,并通过互联网+ 携以“社区服务 + 碳普惠”为核心的手段带动社区绿色发展。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模块功能和运行管理方式构思如下:

 

 

一、绿色宣传模块

此模块主要发布社区资讯,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进行环保教育和环境监督,使环境保护和节能低碳成为居民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生活可以减缓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造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培育社区“绿色市场”。环境监督则发挥社区居民的环境监督执法的作用,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社区居民可以实时拍照并上传社区里存在的环境管理问题,管理者可及时核实并解决,并反馈给住户解决结果。

 

 

二、文化建设模块

此模块主要发布并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社区意识。通过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居民消除陌生感、增加信任感,在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公司、社区志愿者等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如社区清洁日、社区植树日、社区“地球一小时”活动日等等),社区环境也能得到大大改善。同时在平台模块下居民可以与社区管理者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提供活动建议和管理政策建议;社区管理者也能通过收集、听取居民众意见,建立起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

 

 

三、社区服务模块

此模块主要用于监测并量化社区居民的低碳行为,激励个人为碳减排贡献,试行社区居民的低碳行为能在社区里“变现”,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碳普惠模式。里面的实际操作执行有些复杂,需由政府发起(政府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另外社区碳普惠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公交业、环保产业、回收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尝试创造出下面的应用场景(不限于):

1.   绿色出行。把社区居民个人的低碳出行,如步行、共享单车、少开一天车产生的碳减排转化为社区居民低碳积分,结合社区资源进行合作,以家庭为单位用来抵扣小区物业费,或者作为虚拟货币兑换商品,直接在社区范围内的商铺消费进行购物抵扣。

 

2.   节能节水。居民自愿性的上传家庭用电量和用水量,通过数据积累、比较、分析和分享。对社区里的低能耗、低耗水住户进行表彰,给与一定的奖励。

 

3.   电池回收。每年定期收集社区住户家庭里的废旧电池,并统一集中起来存放,安排有废旧电池处理资质的公司来进行回收处置。对采取废旧电池收集处置的住户,给与一定的奖励。

 

 

四、运行管理方式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方式图

 

结束语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将社区的绿色发展通过“互联网社区服务 + 碳普惠”的网络空间载体得以实现。通过平台的搭建可以修复居民与环境,居民与居民的关系,唤醒居民的社区意识,激活社区内的生活力,引导居民回归和融入社区绿色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笔者相信其能够产生社区内部协同创新的共生机制,以点带面,可持续性的推动我国低碳绿色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