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2/08/22 | 梅德文:發展自願碳市場,助力穩增長下的“雙碳”大發展

“國際碳中和有點像奧運會一樣,各國都在競賽,比拼競賽低碳技術、低碳產業、綠色金融等。毫無疑問,自願碳市場對於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溢出效應、激勵機制。”8月20日,在第一財經主辦的2022零碳峰會上,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在主旨演講中表示。

對於自願碳市場,梅德文介紹稱,國際上碳市場分兩個市場,一個是自願市場,一個是強制市場。自願碳市場即自願抵消其排放的企業可以購買碳信用額。一般來講,自願碳市場分為兩類,一類是碳減排項目,比如風電、光伏等;另一類是碳清除項目,比如林業碳匯、CCUS等。

在梅德文看來,自願碳市場是一個低成本、高收益、高效率的製度設計,除了降低控排企業的成本,還可以間接地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全球自願碳市場規模並不大,去年規模大約是10億美元,但根據國際自願減排市場規模化工作組(TSVCM)預測,到2030年,全球自願碳市場的規模大約有300億到500億美元,值得高度重視。

據了解,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第三次締約方會議奠定了全球最初的碳信用體系。會議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建立了三種國際間減排交易機制,其中清潔發展機制(CDM)是全球自願減排交易的緣起。

2015年12月,全球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其第6.4條為國際碳信用市場增加了確定性,極大促進了全球自願減排交易的增長。該條款及其後續談判實質上為CDM機制之後的全球碳信用市場奠定了基礎框架,被稱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機制(SDM)。

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上,近200個國家達成一份名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協議。締約方遵守了《巴黎協定》的實施細則,批准了建立全球碳市場框架的規則。至此,各國在未來全球碳市場機制這個議題上達成初步共識。

在國際自願減排市場機制陸續推出的背景下,中國自願碳市場也經歷了十餘年的探索歷程。梅德文分析稱,中國碳市場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2012年,中國通過CDM市場共註冊了3764個CDM項目,簽發了1600多個項目,簽發量超過11.02億噸。7年間,CDM市場為中國帶來的收益超過1000億人民幣。

第二階段是2013年到2021年,我國在京津滬與廣東、湖北、福建等省市開展了區域碳交易試點。截至2021年底,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產生的交易量超過4.43億噸,交易金額約50億人民幣。梅德文認為,CCER市場終將重啟,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再次進入碳市場。

第三階段是從2021年至今,我國開始進入了全國碳交易市場,已經整整一年,全國碳市場的交易量,一級市場45億噸配額,二級市場,去年交易量1.79億噸,交易金額76.61億,換手率不到5%,單價不到50元。

從交易表現來看,梅德文指出,全國碳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增,從開市的48元左右漲到現在的60元左右,促進了企業減排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相較於歐盟碳市場,去年一級市場不到20億噸,但是二級市場交易量122億噸,交易金額6830億歐元,單價約56歐元,換手率超過500%。可以看出,中國碳市場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和空間需要提升。

梅德文表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去年的排放超過100億噸。作為最大的能耗國家,我們的能耗去年超過50億噸標煤,大約佔全世界的1/4以上。在此情況下,中國的碳中和壓力山大。

“不過,中國推進碳中和也有很大的優勢,就是新能源產業體係發展得非常不錯,包括風光新能源裝機總量、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出口量、儲能產能與電動車產銷量,我們每項都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梅德文進一步補充。

梅德文認為,國際碳中和有點像奧運會,各國都在競賽,競賽低碳技術、競賽低碳產業、競賽低碳金融,雖然目前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觀念上、利益上還無法達成共識,但是毫無疑問,碳市場對於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溢出效應、激勵機制。因此,為了低成本、高效率實現碳中和,還是要循序漸進發展中國碳市場。

對此,梅德文提出,我國應與國際各方共同推動全球碳交易和碳市場的建設,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標準、全球碳價的形成以及碳市場的互聯互通;大力培育國內的自願碳市場,為與全球碳市場的聯結做好準備。毋庸置疑,中國自願碳市場將有力促進低碳項目融資,助力中國穩增長下的雙碳大發展。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