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2/01/21 | 「淨零排放路徑藍圖」需要更多具體內涵

受疫情影響,過去兩年裡各國紛紛推出各式振興方案,其中包含對抗氣候變遷的各種政策措施,可謂是全球綠色新政爆發。尤其,眼見2030年科學家所預警的升溫大限將至,已經有160個國家展現碳排減量企圖心、136國承諾淨零碳排、95國更新「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面對無可迴避的國際減碳浪潮,蔡總統於去年地球日時也宣示,我國將以2050年作為淨零排放的目標年,除了推動能源轉型,也必須針對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自2022年起開啟我國淨零排放之路。然而,路徑究竟在哪裡?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事實上,氣候議題不僅是環境、生態問題,還關係著我們大家的健康,及2030年時我們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可是遲遲不見我們的政府機關提出執行架構,推拖拉的態勢,令各方有識之士心裡實在著急!而何時才能夠真正達成淨零排放?影響國內永續發展進程外,我國以出口貿易為經濟動脈的現實狀況下,也攸關國內產業的生存。

去年7月,歐盟宣布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來勢洶洶,國內各單位在震懾同時莫不嚴正以待。所幸歐盟宣布後,也給了各國企業緩衝準備期,於2023年至2025年率先實施過渡期階段,僅要求進口商先行申報產品含碳量,2026年再正式實施,進口商則必須依照歐盟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購買碳憑證。這意味著2026年之前,凡出口產品至歐盟的國內廠商必須做好淨零排放的基本準備功課。

然而,2026年還未到來,2021年底歐盟碳定價即已來到1噸90歐元,將近3,000元新台幣,創下歷史性新高,實在考驗我國企業未來的應變能耐。

而對照著我國政府現下規劃考慮中的碳費只有100~300元新台幣,似乎也凸顯前瞻指引不足、政策架構建置落後國際社會,著實讓人捏把冷汗。

雖然2021年政府各部會面對這波零碳的綠色浪潮,也著實動了起來,卻從未說明真正的策略方案與實施作法。國際間經濟手段攻勢連連,但我國未來會有排放交易市場嗎?或碳邊境調整機制?還是,永續金融政策?並未見政府明確說明擘畫。截至目前,金管會是唯一陸續提出具體方案的政府部會,以永續金融的治理方式來促進永續能量的提升,令人稍有信心。然而,挑戰著我們的碳議題絕對是跨領域與綜合性政策,我國跨部會的整合機制卻尚未成形,理應是主管機關的經濟部與環保署,甚至遲遲提不出具體方案與實施進程,難以完成「淨零排放」的最後拼圖。

金管會於1月13日宣布:推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從2023年起到2029年,以7年的時間,採四個階段達成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碳盤查」並查證的目標。我們對金管會承諾的使命高度肯定,但相較於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要求企業必須自2026年開始負擔成本來說,如果我們2029年才完成盤查,推動完成時間上實在太遲;此外,僅以上市企業為主,未涵括我國出口主力的中小企業在內接受輔導,甚為可惜。

企業必須在2026年前完成「淨零排放藍圖」,需要進行許多準備工作,才能確保2030年前在國際綠色新經濟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企業除了盤查與減量目標設定,關於減量、抵換與查證,都是必須完成的重要工作。同樣地,為了能夠順利讓企業在2026年歐盟執行碳邊境調整機制下,負擔的是最低成本,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建置有效碳定價制度;一方面,可以讓企業豁免負擔,另一方面,也會提供企業減碳之真正誘因;只能期待國內建立有效的法規與制度後,企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才能有顯著進展。否則在目前技術上仍然面對極高的減碳成本下,企業要達成減碳目標恐怕遙遙無期。

「淨零排放藍圖」絕不是減量時程和減量程度而已,在減碳成本極高的挑戰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真正減量的有效策略(採取:排放交易市場的市場工具、碳邊境調整的貿易工具、還是永續分類標準的金融工具?),以及不僅是盤查,還有減量(採用:節能、綠能、還是負碳技術?),甚至認證需求。相關政府單位,若未能從政策上回應這些問題,則2030年與各國經濟競爭力的比賽,我們已經輸在起跑點了!

來源: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