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1/04/09 | 重磅!預測臺灣將宣布碳中和目標

過去幾年以來,我國的碳排放量持平,並無明顯下降。然而,面對世界減碳情勢的重大改變,恐已無不宣布 2050 碳中和或淨零排碳的空間了。

生活在臺灣的我們,過去一年多以來雖然已經歷疫情的挑戰,但整體社會民生受到的衝擊比大部分國家輕微許多。從 2020 年一月以來,我們體會到疫情帶來的全球重大改變:國際旅行迅速萎縮、人之間的距離實體活動的關鍵考量、遠距生活概念的軟硬體與晶片成為商業熱點,還有各國面對疫苗供需與施打與否的糾結。

不過,這一年多以來,在疫情之中,世界也醞釀著一個許多臺灣人沒什麼感覺的重大關鍵趨勢:各國陸續宣布國家層級的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聽的「淨零排碳」(net-zero carbon emission)。

2020 年初疫情造成全球許多地方封城與停工,碳排放一定也下降了,氣候變遷的壓力不是應該緩和一些了嗎?為何各國還要相繼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呢?我們得先瞭解一個背景資訊:雖然去年全球碳排放因疫情一般預計下降了約 7%,但影響全球地表均溫真實的指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去年達到了 418 ppm 的新高,預計今年 2021 年就會突破 420 ppm 了。美國航空與太空總署 NASA 在今年 1 月份,宣布 2020 年與 2016 年同為人類有完整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還有,隨著大家已經習慣疫情生活,進入新常態了,2021 年的碳排放很可能繼續上升。

世界除了忙疫情之外,還在忙另一件事!重要碳排放國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

「碳中和」或「淨零排碳」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各種「逆向工程」的方法扣除,包括把碳從大氣中捕捉回來,或透過碳交易購買碳信用 (carbon credit) 來進行補償 (offset),降低碳排放的數字記錄,而達到「淨」碳排放降低為零。當然,有不少的學者專家與機構批評這僅是「帳面上」的減碳,並非實質的減碳。不過,這已經是目前的經濟機制中最有效的方式了,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2019 年 11 月,在 COP25 馬德里會議之前,歐盟宣布 2050 年達到碳中和,但因為歐盟是減碳模範生,這可以預期的宣告並未引發太多人的關注。不久之後,疫情就來了!相信 2020 年期間,多數臺灣人關注的都是疫情和衍生的各種新聞,譬如防疫成功的自豪、「護國神山」的股價上升。

2020 年 9 月 22 日,歐美正陷入疫情地獄之時,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聯合國會議中,以視訊宣布了中國大陸將在 2060 年達到碳中和。諸多國家一時反應不過來,對於這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又是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對抗對象宣布這似乎超過其能力限制的目標,歐美國家與世界主要智庫的反應多為不看好,或選擇不相信。然而,10 月 26 日,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僅有一星期之時,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日本 2050 碳中和目標;二天之後,南韓總統文在寅也隨即在國會演講中宣布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一時之間,佔了全球 78% 的碳排放 G20 國家中的大半都宣布了碳中和目標。完全不理會當時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與氣候變遷否定論。

後來的演變更是戲劇化,或許象徵了人類對抗氣候變遷希望的重新燃起。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由拜登勝出,隨即宣布他將重返巴黎協定。2021 年 1 月 20 日,拜登就任當天,果然簽署行政命令,宣告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並且廢除川普任內的諸多違反氣候保護精神的政策。1 月 27 日,拜登再度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要在 2035 年前透過再生能源達到無碳污染的電力供應,並且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同時,美國政府提出二兆美金投資潔淨能源等基礎設施,讓政策得以實現。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五十個國家宣告了在本世界中葉達到碳中和,超過一百個國家在政策中提及。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也有若干歐洲國家設定更早的時間點,譬如瑞典設定在 2045 年,芬蘭設定在 2035 年。

不是爭取領先,而是避免落後

美國大選之後的全球新情勢包括了因應氣候變遷重回大國共識的主流,宣告碳中和成為全球運動。當大部分主要國家與碳排放源爭相宣告碳中和目標,若不加入碳中和俱樂部,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後段班了!

我國於 2015 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設定我國 205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降為 2005 年排放量的一半,這距離「碳中和」,也就是排放量為零,當然有根本性的差距。過去幾年以來,我國的碳排放量持平,並無明顯下降。各種討論的重點具焦於如何達到溫管法的目標。然而,面對世界減碳情勢的重大改變,恐已無不宣布 2050 碳中和或淨零排碳的空間了。在巴黎協定之後,一個國家的減碳作為已經儼然成為該國的文明指標,當我們赫然發現富國、窮國、大國、小國、友好國、競爭國都已經跑在我們前面,急起直追是不得不為的選擇了。

預言我國將於近日宣布碳中和目標,進入氣候主流國家之列

2015 年巴黎協定通過,訂出希望控制全球增溫幅度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超過攝氏 2 度,最好不超過攝氏 1.5 度的目標。然而,就算所有簽署國家都依照當初遞送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的國家減碳貢獻 (NDC) 切實減碳,世紀末全球溫度上升可能達到攝氏 3.5 度!全球每年必須還要再少排放 15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才能夠達到升溫不超過攝氏 2 度的目標。這明顯的差距,就是各國需要利用 2050 碳中和目標聯手強迫自己減碳的原因。聯合國環境署估計,若包括美國等已經宣布碳中和目標的國家都能透過政策具體執行減碳,世紀末的全球升溫幅度可能可以降到攝氏 2.5 到 2.6 度,距離 2 度的目標更接近了。

減碳是一種挑戰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為需要成本,且影響現有的許多公共設施與政策、生活習慣的設定。然而,當多數國家已經體認減碳是必須執行的任務,新的政策與公共設施、生活方式就是新的商機。比爾.蓋茲在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一開始就提到,他是來說明達到 2050 碳中和有多少機會,而不是多少障礙的。能源系統的重新設定與智慧化,必然是減碳任務的關鍵。以拜登的二兆美元方案為例,就包括了潔淨能源、高效率電廠、儲能、氫能源、核能、碳捕集與封存、零碳交通、車輛電動化、鐵路系統重建、建築節能等,希望能降低成本,真正達到減碳,而不只是帳面上的零碳。

碳中和目標事實上就是代表著重新設定人類社會的目標,因此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且需要務實的商業模式,將消費習慣轉換為低碳模式。愈來愈多國際高科技業、實業、保險業、金融業、食品業、觀光業與其他服務業近年宣布碳中和目標,且加入「以科學為基礎的減碳目標」(SBTi),取得碳中和與科學目標認證者愈來愈多。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數十年產業低碳化是基本配備,更是符合人類永續發展目標的根本社會責任。我們一直強調的智慧電網、循環經濟、ESG 投資等,也都是轉換為碳中和時代的模式與工具。

最後,基於對於臺灣的高度期待,我大膽預言今年之內,甚至可能上半年政府就會宣布 2050 碳中和或淨零碳排放目標,進入氣候主流國家之列。

來源: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