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首頁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2020/10/23 | 綠色金融對全球經濟重要性增加

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暴露出全球衛生和社會體系的脆弱性,也再度敲響了全球經濟脆弱性的警鐘。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過程中,增強經濟韌性成為各國決策者關注的焦點。一方面,各國需要確保有更充分的準備來抵禦未來類似的大流行病;另一方面,全球也要努力應對人類的另一個重大威脅——氣候變化。在此之中,積極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將成為重要一環。

 

綜合而言,綠色金融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涉及銀行、投資、保險等各個金融領域。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綠色技術已經成熟,例如,在大多數情況下,低碳能源已經比化石燃料能源更便宜。這意味著可持續復甦和經濟高效益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矛盾與取捨的關係。最近的證據表明,與傳統的財政刺激相比,經過合理設計的綠色項目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並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投資已經產生長期且可觀的回報。全球氣候適應委員會有研究顯示,在氣候適應能力建設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帶來2至10美元的淨經濟效益。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沉重打擊了全球經濟,也惡化了世界公共財政,不少國家的財政赤字創下歷史新高。國際金融協會(IIF)提出,2020年一季度,隨著各地實施防疫封鎖,全球債務激增至創紀錄的258萬億美元,同時負債水準持續上升。IIF稱,一季度,全球債務與GDP的比例上升逾10個百分點至331%,不但創下史上最大季度增幅,比例也是史上最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預計,在今明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的累計損失將超過12萬億美元。目前,公共債務與全球GDP之比已經超過100%,且已超過二戰結束時創下的紀錄水平。

 

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各國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疫情,並對經濟進行有意義的綠色轉型顯得正當其時。根據IMF的估計,2017年,全球化石燃料補貼為5.2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6.5%。取消這些補貼不僅可以節省大量公共開支,也將有助於減少排放。目前,相對較低的油價水平為各國政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使其可以在政治成本較低的情況下徵收或增加碳稅。另外,定向擔保可以調動私人部門資金進行綠色投資。獲得公共支持的銀行可能被要求更好地披露其貸款和投資組合中的氣候風險。各種保護就業和促進經濟復甦的短期危機的應對措施,需要與減緩氣候變化和增強氣候變化適應力及韌性的長期戰略目標結合起來。由此,各國將盡可能利用經濟刺激和復蘇措施來增強其經濟韌性,從而實現合理轉型。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必須要向低碳清潔綠色可持續的模式轉變,在此背景下,綠色金融也正加速“主流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發達經濟體及新興經濟體通過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建設,構建綠色金融發展體系,為綠色企業及項目拓寬融資渠道,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支持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歐盟委員會基於可持續金融高級專家組(HLEG)對可持續發展融資的建議,發布了《可持續發展融資行動計劃》,詳細說明了歐盟委員會將採取的10項行動計劃以及實施時間表。英國政府也提出了《英國綠色金融戰略》,該戰略包含兩大長遠目標以及三大核心要素。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也成為國際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可持續銀行網絡(SBN)最新發布的《可持續銀行網絡全球進展報告2019》,SBN在2012年成立時僅有10個成員國,其中,只有孟加拉國和中國正式啟動了可持續金融政策。SBN發展至今,已擁有38個成員國,代表了新興市場中38個國家的43萬億美元(86%)銀行資產,而新興市場國家可持續金融正加速擴張,38個成員國中,22個國家已經實施可持續金融政策,且成員國可通過向他國學習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其中,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已位居國際第一方陣。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位居世界前列,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託、綠色PPP等新產品不斷創新,拓寬了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

 

新聞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